發表時間: 2011-10-12 15:03:00作者:
細數歷朝各代的住房問題,宋朝的出租房應該是最引人注目的。
宋朝鼎盛時期,首府開封的人口已過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規定不能在首府建房,日劇增加的人口數量,宋金交戰以及天災等原因導致的大量難民南遷,令開封附近城市的住房問題日趨緊張。
外來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自然帶動租賃市場的發展。於是,宋朝出現了如現代出租房、旅館的住房。這種房子屬於國家房產,專門負責其管理和維修的國家行政機關叫「店宅務」或者「樓店務」。從北宋到南宋,州縣一級的城市幾乎都設有店宅務。店宅務收來的房租,除應付日常官員的工資和開銷外,其他都要上繳國庫。而房租也成為宋朝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
店宅務這種國有出租房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住房緊缺的問題,但還是遠遠不夠。
宋朝在開封的官員,無論官大官小,多數都是租房過日子。「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蘇軾的弟弟蘇轍一生都在出租房裡度過,老來還沒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徒生感慨。歐陽修《閑居五》裡的那首《買宅》:「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東家欲遷去,余積尚可捐」,說的也是與蘇洵相似的狀況。「歷富貴四十年,無田園邸舍,入謹則住僧舍或僦居。」北宋宰相寇准為官四十年,也不由發出尚無住宅而四處租房借居的感慨,人稱「無地起樓臺」的宰相。江休復《江鄰幾雜誌》裡的詩句:「望月初請料錢,覺日月長;到月終供房錢,覺日月短」,更是形象地道出當時人們租房的心理狀態,頗有點現代人月月要為房租愁的味道。
因此,在災害時期,朝廷常會適時頒發一些減免房租的政令。英宗時期,皇帝下詔州縣長吏,「遇大雨雪,蠲僦舍錢三日,歲勿過九日,著為令。」天降大雪,城民繳納不起房租,皇帝能親自下令減免房租,實在是令人不得不叫好的大好事。不過,這種減免的時間一般都比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