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主義是西方倫理學中最重要的學派,這一學派認為:所有道德判斷都不過是愛好、態度或情感的表述,這種隱藏在道德判斷、行為背後的情感乃是道德的源頭、本質和根本動力。情感主義不僅是西方最重要的道德理論,而且是對西方社會道德現狀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麥金太爾在《德性之後》一書中也承認:當代西方道德狀況可以歸結為情感主義。現代西方人就生活在特殊的情感主義文化中,這種文化摻進了社會和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當代道德狀況的顯著特徵。
但麥金太爾在這本書中,卻把情感主義說成是當代西方社會道德危機的根源。他的理由大概如此:情感主義使嚴肅的道德判斷成了個人好惡情感的表達,這樣造成傳統道德的基礎和非個人的道德標準的喪失。結果情感主義者只能以自身作為道德評價的標準,他可以採取任何觀點,扮演任何角色。而這樣的人實際上什麼都不是,沒有任何社會規定性,不具備任何必然的社會內容和社會身份,因此沒有道德分辨力,對某些重大社會道德問題(如墮胎、安樂死等)無法達成共識,只能無休止地爭論下去。這種沒完沒了的道德爭議和道德分歧就形成嚴重的道德危機。而道德危機的根本原因乃在於情感主義的沒有社會規定性的自我。
西方人淹沒在情感主義文化中,麥金太爾這一看法沒錯,但由此不能推出西方人沒有社會規定性。其實當代西方人具有特定的共同屬性和明確的社會身份,而這些又決定了他們的情感傾向和特徵。首先,西方人具有一般的人的屬性。現代心理科學揭示:人的頭腦中存在主管道德和感情的區域,這一腦區一旦發生病變,就會大大削弱甚至完全喪失道德行為能力!西方人生活在自由寬鬆正常有序的社會環境裡,其與生俱來的道德情感不但不會被削弱,而且還會得到某種強化。其次,西方人都生活在民主制度下,是享有廣泛自由權利的公民,普世價值和這種公民身份決定了他們對人權人命的高度尊重,對個人自由、幸福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無限嚮往和追求。這種對人的尊重和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又決定了平時情感表達的傾向。第三,西方人多半信教,這種上帝子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擁有愛人如愛己的宗教感情和心靈懺悔的習慣。因此西方情感主義者具有特定的社會內容和社會身份,他們的情感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某種傾向性和共同性。
既然西方人具有以上這些重要的共同的社會屬性和情感特徵,那他們在許多重大社會道德問題上應該能夠達成基本共識,為什麼又會對某些道德問題爭論不休,從而產生無法解決的道德分歧導致道德危機?這是因為西方人雖然把普世價值當做一個整體接受下來,但對其中的單個價值多少有那麼一點側重。如他們雖然都認為生命與自由一樣重要,無生命談不上自由,而沒有自由生命就失去意義。但有些人在這兩者中會稍微側重生命的價值,另一些人對自由更看重一點。前者通常認為自己本人或腹中的胎兒都有至高無上的生命價值,所以往往反對安樂死和墮胎。後者自由至上,多半秉持「我的身體我做主」的觀念,所以一般贊成安樂死和墮胎。這樣就造成難以解決的道德爭議和分歧。實際上西方人在許多重大社會道德問題上都能達成基本共識,僅僅對諸如墮胎安樂死等極少數道德問題爭論不休,其原因不在於情感主義者的差異性或任意性,而在於人們對普世價值認識上的微小差別。由此造成的道德爭議和分歧並不影響建立和維護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麥金太爾等人把這種道德爭論分歧說成道德危機,這多少有點言過其實。
情感主義並沒有因為麥金太爾的嚴厲批評而削弱,反而由於適應西方個人主義文化和民主制度而得到強化。正是這種情感主義使西方人展現出十分溫情和富有人性化的一面。如美國人在悼念2007年弗吉尼亞大學槍擊案罹難者時,連製造這一特大慘案隨後自殺的孤獨凶手都一起悼念!2000年居住南京的德國人一家四口被四個入室行竊敗露的竊賊滅門,被害者家屬卻要求寬恕被抓的凶手!這種人性化和慈悲寬容情懷只能在情感主義倫理文化的孕育下才能產生,在中國這樣的專制社會決不可能出現。在校備受屈辱的馬加爵殺害同學被捕處決後,其母校和社會上不是一片歡呼聲?面對被抓的無辜殺害自己親屬的陌生殺手,中國人絕不會輕饒,一定敦促法庭判其死刑。西方情感主義者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他們在面對生離死別的場景和他人(甚至包括品質不好的人)的悲慘遭遇時,同情寬容和憐憫慈悲之心就會油然而生,並且控制了感覺認知等全部心靈活動,由此決定了道德立場和道德行為。
曾經讀過大意如此的故事:一名美軍士兵在伊戰中(或阿富汗)陣亡,家人得到一筆可觀的撫恤金,但總覺得不能用在個人或家庭的開銷上,於是除了用這筆錢還清死者生前所欠債務外,剩下的一大筆大概全部捐給該士兵以前喜歡捐助的慈善項目。這士兵家屬跟絕大多數美國人一樣,都是在情感主義文化和倫理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對陣亡的親人懷念哀悼通常比較強烈而深刻,這種思念之情在長時間內支配心靈活動,決定了認知和思考的方向以及某些內容,這樣才會做出這種捐助行為。儘管捐出撫恤金多半是憑感覺做出的,但這樣的選擇卻更合乎道德和邏輯。因為撫恤金是用親人寶貴生命換來的,而金錢又是換取快樂和享受的東西,用撫恤金滿足個人家庭消費需求意味著把享樂建立在親人死亡的巨大痛苦和犧牲上,這多少有點殘忍!中國人在上述情形下根本不會產生捐出撫恤金或賠償金的想法,甚至還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前幾年某地發生毒氣泄露,當地一些人不幸遇難。有的難屬白天哭的跟淚人似的,晚上沒人時卻笑出聲來!只因為得到較為可觀的賠償金;有的罹難者家屬之間為爭奪賠償金鉤心鬥角,甚至大吵大鬧;還有的難屬一拿到賠償金就迫不及待吃喝嫖賭;自然也有難屬把賠償金用在正經的生活開銷上,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即便這樣的難屬比起上述美軍家屬,在緬懷親人的感情真摯和深刻方面顯然存在明顯差距。
為什麼中國人跟西方人在道德感情上有這樣的差距?因為中國文化具有實用理性的傳統,如今市場經濟又不斷強化現實功利的一面,於是中國人都變成情感荒蕪的理性主義者或現實主義者。這種理性主義者跟西方情感主義者有很大區別,他們特別勢利和現實,仁愛慈悲寬容體諒之情備受忽視和壓抑而變得十分淡漠,甚至早已消失殆盡。如曾經見過一位將近90歲的老太孤身一人住在某單位宿舍裡,雖步履蹣跚卻每天自己買菜劈柴燒飯。她的處境令人同情,可同宿舍的鄰居們卻對她不滿。理由無非是她劈柴產生噪音,燒柴做飯可能帶來安全隱患等等。實際上老太白天劈柴噪音並不大,所住宿舍是磚砌的且沒用易燃材料裝修,她燒柴火比使用煤氣釀成火災的風險小得多。但那些鄰居都是麻木不仁的理性主義者,對老太無法產生同情之心並從人道的角度看待其處境,而是一切都從對我有利還是不利的實用功利角度看待她的一舉一動,甚至還要把想像到的不利一面加以放大,由此必然會責備和抱怨她。如果鄰居文化水平高、見多識廣、道德知識豐富,那還會把無端指責該老太的歪理說的堂而皇之,也許會從防範火災、維護全宿舍所有住戶生命財產安全的「大局」出發,嚴厲譴責老太燒柴做飯之舉!
中國人之所以變成無情無義的理性主義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共的專制統治。中共建政伊始的所作所為,包括鎮反反右、大躍進、文革、鎮壓民運和法輪功、悶聲發大財以及和諧維穩等,那一樣不是枉顧人權和人命、嚴重侵犯和剝奪底層民眾生命財產權利、甚至殘酷鎮壓和屠殺人民徹底喪盡人類正常感情的野蠻行徑?又如最近邵陽沉船,官方大大瞞報死亡人數,還放水沖屍掩蓋事故現場,威逼事故中罹難的學生家長簽訂賠償協議。當地一名官員竟說:他們十一個死得真偉大,轟動全世界,別人還沒這樣的機會!這種官員頭腦中只有和諧維穩以及保住烏紗的願望,完全是從維護專制政權和自身權力的功利角度看待和處理眼下人命關天的大災難,毫無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罹難者家屬的同情,甚至完全喪失作為人的應有感情,更談不上在這種感情主宰下善待難屬和妥善處理這一特大事故,所以才會做出如此厚顏無恥喪盡天良之舉!在這種毫無人性的政府官員的示範下,普通中國人怎能具備慈悲之心和博愛精神?更談不上以這種情感和精神對待他人的不幸和需要幫助的人?只能變成冷血無情的經濟動物和沒有底線的理性主義者。跟中國大陸人不同,臺灣和香港人有情有義,他們在社會民主化轉型過程中從無情的理性主義者逐漸轉變成西方式的情感主義者。
中共歷來強調集體主義道德和統一的道德標準,而情感主義對此格格不入,它跟個人主義道德和多元寬鬆的道德標準相適應。因此,國內介紹麥金太爾倫理理論的書籍往往附和和推崇他對情感主義的批判,極力貶低情感主義倫理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所發揮的重大作用。西方人批判情感主義雖然不當,但多少還有一點情有可原,中國人也跟著瞎起鬨就毫無道理。其實,中國在思想文化和社會心理方面最缺乏的是情感主義倫理文化,因此,應該嚴厲駁斥和批判的是麥金太爾對情感主義的批判。不僅如此,中國還應該大力引進、推廣和運用西方情感主義倫理文化,以此改善國人的情感狀況,逐步形成和強化建立在博愛慈悲寬容等美好感情基礎上的觀察思考問題的新視角,這樣才能擺脫眼下積重難返的社會道德困境。然而,道德困境卻是社會政治困境的一個方面,因此,要真正擺脫當下日益嚴重的道德困境,首先必須實施根本性的政治變革,爭取早日走出政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