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蘋果公司股價連漲8年之後,終於攀上全球市值之巔。截至8月11日美國股市收盤,蘋果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今年7月,蘋果現金及有價證券達到761億美元。而此時美國財政部的總運作現金餘額為737.7億美元。也就是說,蘋果已到達了富可敵國的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曾經是一個瀕臨絕境的公司,1997年的市值才是微軟5分之一。當年喬布斯回歸時,蘋果已連續兩年虧損18.6億美元,面臨破產窘境。之後,喬布斯實施了一系列復興計畫,「良好的用戶體驗是蘋果的根基。」一個看起來「傳統」的企業,結果超越了許多過去實力比蘋果強得多的企業。
蘋果富可敵國的確讓我們羨慕,但也值得我們深思。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突飛猛進,GDP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卻沒有誕生一家像「蘋果」這樣的企業。有分析認為,中國缺乏「蘋果」這種不靠政府扶持成為全球市值最大企業誕生的土壤。目前中國的主要產業主要由國有企業主導。即使在大陸之外的香港,上市的中國大型企業也集中於兩大板塊:國有資源企業和國有金融企業。
事實上,中國國有企業對行業壟斷的實質就是行政性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表現為限制競爭,延緩產業技術升級,降低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干擾市場競爭秩序等。這是中國無法產生頂尖公司的原因。「大而不強」是中國企業的「長期之痛」。例如中國製造業已取得三個「世界之最」:第一生產國、第一消費國和第一出口國。但至今中國尚未有一個像「蘋果」這樣在全球「執世界信息產業之牛耳」。
為了追趕全球的頂尖企業,中國也選定了自己的種子選手,如中石化、中石油、寶鋼、中國工商銀行等,但這些企業都是靠國家力量、靠政府抱大的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一般來說,國際頂尖企業基本上是靠市場競爭力、靠產品品牌打拚出來的,而中國的企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許多企業徒有規模,因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常被掃地出門。
像寶鋼,在中國算是龐大的國企,在國內也收購了不少鋼企,但始終未走出國門。而鋼鐵巨頭米塔爾雖然不是印度的國有企業,但我們看看它在全球的布局,遠比中國哪一家國有鋼企都更具競爭力。米塔爾8年內先後吞併了6家世界上的大型鋼鐵廠。2007年,米塔爾兼併歐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鋼鐵巨頭阿賽洛公司,成為全球鋼鐵業的超級霸主。米塔爾的成功,不是靠印度政府的資助,而是靠自身實力,參與全球資源整合、參與全球競爭,而這一點正是中國國企最欠缺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機發生後,政府決策層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國有企業身上,如2008年的4萬億剌激經濟的投資安排,絕大多數都投向了國企,致使國有資本在經濟成長中的權重和獲益率越來越高,而民營企業顯然被日漸邊緣化。近幾年來,在政策的導向下,國有企業大肆擴張,演繹了一場又一場「國進民退」的大戲,拚命擠壓民營企業的空間。一些冒險進入到壟斷行業的民營企業則受到了政策的歧視和懲罰。
正如著名民營企業家馮侖所說,民營資本從來都是國有資本的附屬或補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遠離國有資本的壟斷領域,偏安一隅,做點小買賣,積極行善,修路架橋。馮侖的觀點雖然有些悲觀,但卻道出了民營企業的處境。
與「蘋果」身份一樣的中國民營企業,卻沒有「蘋果」那麼好的發展機會。在全球500強中也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這是一個制度性的難題。在全世界所有施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中,中國是少有的以所有制性質來分配公共資源和政策資源的國家之一,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受到了不同的政策待遇。
這也許是中國沒出現「蘋果」的根本原因。當然,這涉及到中國經濟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但要培育中國的「蘋果」,就必須給予需要走「蘋果」道路的企業提供寬鬆的發展土壤和環境,否則,培育國際頂尖企業可能成為一句空話。至於行政性壟斷對國企的保護,在當前全球競爭的環境下,則更不利於提升國內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更不利於產生蘋果式的企業了。
来源:美國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