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一艘由舊航母改造的中國航母平臺出海航行試驗。14日,經過4天的試航,瓦良格號凱旋,平穩返回港口。按照試驗計畫,航母返回後將繼續在船廠進行改裝和測試工作。8月13 日,有關軍方消息人士表示,經過多次測試完畢後,中國第一艘航母預計在明年八一建軍節正式交付海軍服役;航母歸屬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初步計畫日後在南海服役。對此,很多喜歡熱鬧的人興高采烈,也有軍方人士趾高氣揚地表示:航母是今天大國海軍的標誌。中國海軍從黃水走向藍水,從淺藍走向深藍。然而,航母真的能保證一個國家從此欣欣向榮,由「黃」變「藍」麼?我們不妨來看看近鄰日本的例子。
二戰前,日本就有一種濃厚的航母情結。早在航空母艦剛剛問世時,日本就萌發了成為航母大國的強烈衝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造航母的國家,但比英國晚開工兩年多的日本急起直追。20世紀20∼30年代,日本瘋狂地建造航母和巨型戰艦,其軍艦總噸位居世界第三。戰爭中,日本航母也似乎挺長臉:從日本海軍以6艘航母為主力偷襲珍珠港開始,歷經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馬里亞納海戰。到萊特灣海戰期間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有效戰鬥力被完全摧毀為止,每次海戰都有航母出現。除了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之外,航母戰鬥力的強弱更是成為了上述海戰勝敗的關鍵。甚至在中途島海戰中,雙方官兵幾乎連對方艦艇是什麼樣子都沒看見,僅憑航母艦載機的出擊,就結束了這場被認為是扭轉太平洋戰局的海戰。倒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海軍心目中的主力——戰列艦,在這場戰爭中被來自空中的打擊搞得灰頭土臉,根據《簡氏二戰戰列艦年鑑》記載:二戰期間總共有25艘戰列艦在交戰中被擊沉。其中有14艘是被飛機擊沉的,這還不包括德國「俾斯麥」號和日本「比睿」號。「俾斯麥」號雖然是毀於英國海軍的萬炮齊轟,但此前它已遭英國海軍艦載機的魚雷攻擊而無法逃脫,這才是致命一擊;日本海軍的「比睿」號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期間自沉,同樣也是在遭到美軍空襲、舵機受損後才不得不自我了斷的。
也因此,日本對航空母艦情有獨鍾。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先後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其中有4艘已經下水但未完工)。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重要性的將領的指揮下,幾乎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舊,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 3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裏灰飛煙滅。
到二戰結束時,除了擔任訓練任務的、也是最老的、噸位僅為10000噸的「鳳祥」號之外,其餘日本航空母艦均被美國海軍一網打盡。其中,二戰中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信濃」號,下水50天尚未開始服役,就被美國潛艇擊沉。該艦原本是「大和」 級超級戰列艦的第3艘,1940年5月動工,但在橫須賀造船廠施工過程中,因中途島戰役日本航空母艦損失慘重而改建成航空母艦,並於1944年11月19 日交船。由於「信濃」號的艦體有戰列艦裝甲,所以日本海軍原本打算用其作為航空母艦的海上物資補給母艦,用於攜帶航空戰隊所需的炸彈和魚雷。因此,雖然 「信濃」號排水量將近70000噸,飛行甲板長256米、寬40米(是二戰期間飛行甲板最寬的航空母艦),卻能只搭載47架飛機。「信濃」號交給日本海軍時,東京已經處於美國B-29戰略轟炸機的威脅之下,於是海軍決定將「信濃」號轉移到瀨戶內海的吳港海軍造船廠完成建設收尾工作。11月28日,「信濃」 號起航開始在瀨戶內海進行它的處女航行,隨船官兵和造船廠工人總計1900人。不料在28日夜21時左右,「信濃」號被美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29日凌晨遭到攻擊並被4條魚雷命中。雖然在設計上「信濃」號可以承受20條以上魚雷的攻擊,但由於抽水泵尚未安裝,水密隔艙的工程也未完成,加上艦上人員未經訓練,「信濃」號在中雷2個半小時後,就因鍋爐進水而導致全艦動力盡失,5個小時後傾覆沉沒。就這樣,日本人花了4年半時間建造出來的二次大戰中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信濃」號,在第一次出航不到20個小時內即被擊沉。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大型的航空母艦「大鳳」號的「慘」,則在於它的人員傷亡。該艦由川崎重工承造,於1939年預算通過後即著手設計,1941年完工,標準排水量34200噸,長253米、寬27.5米,艦載機75架,艦上官兵1751人。 1944年6月,「大鳳」號第一次出擊,19日出現在瑪利亞納海戰中,發出第一批飛機後即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艦島下方,導致航空燃料庫龜裂,揮發的油氣充滿整個停機庫,不得不暫停第二批飛機的起飛作業,用運送飛機的升降機搬運木材以填補燃料庫的裂縫。中彈5小時後,「大鳳」號上的損管人員犯下了個致命的錯誤:他們啟動艦上的通風系統以排除瀰漫在艦內的油氣,結果電力系統產生的火花瞬間引燃了油氣,爆炸的衝擊波無法炸穿飛行甲板和裝甲,而是在艦內部造成「悶炸」。驚人的爆炸摧毀了艦內所有較薄弱的結構,但「大鳳」號仍在海面上漂浮了1個多小時才沉沒。該艦由於「悶炸」而使人員傷亡慘重,陣亡官兵在 1000人以上。
航母並沒有挽救日本的滅亡。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日本的完蛋,當然不是航母所能挽救的,是美軍通過海空作戰消滅了日軍的主力,並通過戰略轟炸迫使日本投降。正如戰後丘吉爾所云,當其(日本)船隻的9/10都已沉沒或不能行動,其空中和海上的兵力都已被摧毀,其工業已經被破壞,其人民糧食補給已經日益缺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日本的崩潰實在是早已成為定局。美國的戰略轟炸調查報告書也同樣地強調這一點,不過卻又補充說: 「假使日本的政治結構能夠對干國家政策作比較迅速有效的決定,那麼在軍事已經無能為力與政治承認無可避免的現實之間的時差也許即可以縮短。」話雖如此,但似乎還是很顯明,即令不使用原子彈,空中優勢也仍能產生足夠的壓力使日本無條件投降,並取消侵人需要美國海軍軍令部長金恩也曾認為「只要我們願意等待」,則僅憑海軍封鎖即可餓得日本人非屈服不可」— 因為他們缺乏油、米,以及其他各種必需的物資。西方戰略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起《戰爭論》中有云「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事實上,戰爭更是經濟的延續——美國所以打敗日本,日本所以最後投降,都是緣於各自的經濟實力。而美國所以擁有這樣的經濟實力,乃是因為它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
跟制度的先進與否比起來,是否有航母,對於一個國家的興衰幾乎是無足輕重的。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