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人之生,而長而壯而衰而老。其或疏於調養者,則體弱易病而早衰;反之,其或勤於調養者,必身強少疾而多壽。身體一旦康健,雖屆不惑、知命、甚若古稀之年,其動作仍可不衰且性能力如往昔般之雄勇矣! 養生保健之道
一、順應四時:
自然環境多變,人宜順應之,以免致生百病。不同的季節對人體健康都有其不同程度的影響─春秋氣候怡人,容易適應而少病;夏日高溫,易受暑熱之侵;冬日冷冽,時見寒氣致病。中醫認為,四時皆有不正之氣,要謹而避之。 進食;如不辨而盲目濫補,非但不能祛病強身,反使病情加重。曾有一肺腎陰虛之慢性咽喉炎患者,服食補養肺脾陽虛氣虛之黃耆大棗湯,除致症狀加重外,更出現頭暈胸悶之症;因此,須先諮詢醫生而後服食,才能達到進補養生的目的。
二、節制飲食:
日常飲食,切忌暴飲暴食、偏嗜偏食或忍飢不食。五味宜均衡,多取清淡之品;又臟腑有病,宜五味養之。
三、調和心性:
情緒的變化,能影響臟腑的功能,如喜傷心、怒傷肝也,且生活壓力,可導致精神疾患;故《內經》提倡"恬淡虛無,閑少欲。
四、謹慎起居:
生活有規律,勞動勿過極。要活就要動,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蠱",但需"形勞而不倦",因為過勞則易致病,中醫有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站傷骨、久行傷筋。
五、崇尚吐納:
吐納導引(氣功)是中國獨創的養生法,即集中意志力,透過細、緩、綿、長的深度換息方式,讓體內各組織細胞充分呼吸,進而達到強身防病之目的。所以《內經》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六、補養脾腎:
人體老化,會首先反應在免疫系統及內分泌功能的衰退上。中醫的脾,包括胃、腸、胰(G.E.P.)內分泌系統以及迷走神經的功能;而中醫的腎,除指腎臟之外,還包括腎上腺及性荷爾蒙分泌的功能;因此,一旦出現「脾氣弱」或「腎氣衰」的證候,諸如神疲身倦、腰膝酸軟、肢寒怕冷、性慾減退、食少腹脹或大便稀軟等症狀,即表示開始或已經老化,宜積極調理,以防早衰之降臨。中醫補養腎脾的經驗方,首選「還少丹」,此丹由山藥、牛膝、茯苓、杜仲、遠志、紅棗、楮實子、五味子、巴戟天、肉蓯蓉、小茴香、石菖蒲、熟地黃、枸杞子等藥組成,功能滋陰固腎及健脾補氣;臨床用於治療腎脾兩虛引起的腰膝疼痛、兩腳麻冷、夜尿頻多、疲勞倦怠、精力衰退、陽痿不舉、頭目昏花及記憶力減退等症。一般中老年人皆可食用,亦可當作延年益壽之方藥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