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中國模式就是把發達國家當作新型的殖民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很多中國的愛國主義憤青聽了洋洋得意,這下子可報了仇了。俺們也當一回宗主國,讓他們嚐嚐殖民地的味道。五四以來的文人歪曲歷史煽動仇恨的宣傳,至今流毒不淺。憤青們的黃粱美夢做得太長了一些,現實並不是夢中那麼美好。
發達國家變成了殖民地傾銷市場,新興工業國卻並沒有成為宗主國。中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人民的收入並沒有明顯的提高,國內市場並沒有同步發展,基礎建設和科技水平也沒有同步增長,倒是劣質商品充斥市場,質量水平全球下降。這是一個不需要科學技術,也不需要提高質量就可以賺大錢的時代。需要控制的是低人權優勢而不是高科技優勢。全球資本控制下的全球政治都在為維持低人權優勢而工作。新興工業國的人民還不如殖民地人民的收入水平,他們享受到的是更低的人權和更低的消費。他們也是殖民地人民,而且是低一兩個檔次的殖民地奴隸。
誰是剝削者?誰是宗主國呢?跨國資本。現在的資本家們並不反對共產黨,現在共產黨自己就是資本家。他們的口號是「全世界資產階級聯合起來,讓一部分人享受富裕的生活」。這一部分人富裕起來的前提,是不公平條件下的全球自由貿易。它的基礎,是工業國人民被剝奪的人權。它的後果,是發達國家經濟的衰退,向不發達國家靠攏。它的手段,已經不是什麼資本尋租,而是資本有計畫、有組織的控制政治,為低人權和不公平貿易服務。全球自由貿易已經被改造成為跨國資本獲取超額利潤的工具,失去了二戰後曾經發揮的促進全球經濟的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變數就是所謂的中國模式。名義上的全球自由貿易,已經變質為全球不公平貿易。對發達國家來說,不公平體現在他們的競爭對手的低人權優勢。專制的政治體制保障了他們可以不公平地壓低勞動成本,加上市場准入的不公平措施,優質商品只能被劣質商品排擠出市場。對新興國家來說,不公平體現在工薪階層的收入沒有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國內市場的不發達抑制了經濟發展,抑制了科技進步,助長了政治腐敗。這種現象可以在幾乎所有新興工業國家看到。
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同時受損害的情況下。這種全球貿易的經濟模式可以長期持續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全球實際消費增長的規模小於生產增長的規模,生產就難以維持。金融過剩導致的衰退,只是一個開始,一個警告。如果僅僅是金融過剩,那麼通貨膨脹會自動平衡它。但是金融過剩的原因,是因為全球貿易體製造成的超額利潤帶來的,市場就不可能自動平衡它。自動平衡的結果成為起點,下一輪的平衡繼續向下發展,也就是說會繼續衰退。
換一個說法就是。GDP的增長沒有帶來全球市場的同步增長。超額的利潤仍然會帶來金融市場的超額增長。通貨膨脹的速度在不斷加快,但永遠落在金融增長的速度之後。一方面是過剩的商品,另一方面是過剩的貨幣。二者不能夠自由的流通;而被高利潤的市場規則和過分不平均的收入差距所阻礙。這就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導致經濟危機和對外擴張的原因。在這場危機中,中國的實際狀況比發達國家還要糟糕。中國的半封閉的市場阻止了市場的自動調節。給超額利潤製造了更好的條件,進一步加大了貧富差距,抑制了市場發展。衰退的程度遠大於發達國家。
在現有的全球貿易體制不能夠自動調節,無法自動達到平衡的情況下。各國不得不自行採取措施恢復各國自身市場的平衡。首先是殖民地國家不得不採取貿易保護主義,來抵制整體性的傾銷。如果像十九世紀的中國那樣,擋不住廉價傾銷的話,其結果就是本國經濟蕭條;工業萎縮;失業增長;政治因為經濟的原因被外來勢力所控制。這在美國已經逐漸成為現實了。所以西方國家為了自救,必須採取保護性措施來扭轉這個趨勢。西方的民主正在和資本較量,迫使人民幣升值只是自救的開始,而不是全部措施。
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遭受出口打擊。所謂外向型經濟模式必然無法維持。兩個可能的選擇:或者是未雨綢繆,立即著手擴大國內市場,同時改革不開放的貨幣和商品市場。利用國際市場快速的平衡國內市場和發達國家合作渡過經濟衰退的難關。代價是國際和國內資本失去
了超額的利潤,降低對專制政治的支持度。困難是中國現有的一黨專政在大資本的支持下很難讓步,不像西方國家處在資本和國家利益的較量中,中國的國家利益早已經服從於資本的利益,也沒有民主程序可以矯正它。
所以只能是第二種選擇,堅持半封閉的市場和不開放的金融政策,步步為營。不得已時做一些微小的妥協,最終保持超額利潤的中國模式。以此獲得全球資本的繼續支持。困難的是,這會迫使西方加快保護市場的進程,同時加快國內社會矛盾的爆發,加快政權的崩潰。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正是這樣促成的。更困難的是大資本控制的共產黨,不可能放棄超額的利潤;不可能真正啟動改革的進程,就只能帶著這個國家走向深淵,並造成新一輪的全球經濟混亂。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