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像
談到三國的歷史,則不能不提到曹操,有很多史學家甚至說,沒有曹操就沒有三國,是啊,如果沒有曹操,東漢末年那樣的一個局面,也許就不是三國,而是十國、二十國,天下早已大亂不治,而劉備也許依舊只能奔走於各路諸侯之間,還要被各路「英雄」恥笑為「織席販履之小兒」,也不會得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驚世評價而得以展露雄才了,而孫權,恐怕還沒等羽翼豐滿,就要被袁術等人滅之殆盡了,也就不會再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雄距一方的氣勢了。正是曹操,消滅了那些割據稱王橫霸一方目光短淺的各路諸侯,同時也使劉備孫權這些真正的英雄得以從淤泥渾水中展露出來,演繹出一段近百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那曹操何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三國演義》卻給出了一個解釋,那就是曹操是個姦雄,憑藉著「姦」和「雄」取得的成就,姦雄這個稱謂曹操自己都不迴避,可《三國演義》包括宋朝和宋以後的民間文人對這個姦雄的解釋可實在不好了,「姦」呢,就是說曹操是個奸臣,篡奪天下,並且為人狡詐,這個說法對嗎?中國改朝換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姦」了?當時東漢末年,朝政混亂,百姓苦不堪言,東漢政府有所作為嗎?又是誰平定北方恢復生產,使百姓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呢?所以,說曹操是個奸臣,篡奪天下,有何道理呢?!我們看看宋以前的人怎麼評價曹操,《三國誌》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還有,唐太宗的《祭魏太祖文》中寫道:「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所以說,曹操不是奸臣,更沒有篡奪天下,說他為人狡詐,自古兵不厭詐,他狡詐是對敵人狡詐,準確的說是對那些趁亂而起割據一方盤剝百姓的各路諸侯狡詐,對這些朝廷真正的奸臣狡詐,這些各路諸侯都是巴不得天下大亂而獲得自己政治利益的政客,而決不是有平定天下使國家長治久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而曹操對那些真正的政治家、英雄卻從不奸詐,不然他怎麼會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呢?並且還吐露了心聲「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面對自己真正的敵手,如此而為,是小人之舉嗎?《三國演義》包括宋朝和宋以後的民間文人向來是尊劉貶曹的,尊劉無可厚非,貶曹則實不可取啊!那貶曹還有什麼呢?那就是如何評價「雄」,小說中所說曹操的「雄」,則是指曹操如何殺人,甚至給人「以殺人不眨眼」「濫殺無辜」的恐怖形象,用以和劉備的寬仁對比,事實又是如何呢?
曹操一生確實殺過很多人,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戰爭不斷,不殺人是不可能的,這個道理其實誰都懂,關鍵是他殺的什麼人,怎麼殺的人,因為什麼殺人,如果真是濫殺無辜,那肯定也是要遭到唾棄的。其實關於這一點,史學家、文學家、小說家以及很多文人都有過很多評論,有罵曹操的,有替曹操辯護的,各種各樣的言論,別的不說,僅這一點,就可以看到曹操這個人的魅力所在,三國的歷史已過去一千八百多年,在這浩瀚的歷史中,也出現過不少真正昏庸的統治者,殺人如麻更不在少數,而這些人似乎早已被人們遺忘,而曹操卻總是被人談起,評說其功過,他又沒有像今天的明星那樣炒作自己,這難道不是他的魅力所在嗎?曹操殺的什麼人?很多是他的死敵,要反叛他、謀害他、要制他於死地的人,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又有什麼錯呢?他又是怎麼殺的呢?很多處以極刑,可是,中國歷史上,就是刑罰很嚴厲的,東漢時期更是如此,腕目、刖足、凌遲、滿門抄斬,這是當時是很常見的,到了唐代貞觀年間,才對死刑控制嚴格,可東漢末年的動盪代就只能是這樣了?至於他為什麼殺人,那就是那樣一個時代,他平定天下掃平四海,客觀上就是需要武力,他的目的很簡單,鏟除他的死敵,為此而殺人。
其實談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這些話是強詞奪理,我也覺得是如此,因為歷史上這樣殺人的人不少,也不值得人們去評說,甚至不值得人們記住,而世人痛恨曹操,並不是因為他這樣殺人的緣故,而是因為他殺了很多似乎並不是他的死敵的人,所以認定他濫殺無辜,而其中又有很多文人,所以為後代的知識份子所痛恨,正因為這些人的死,使得後代的知識份子的貶曹到達了極至。那麼他殺了哪些文人,《三國演義》提到了三個:禰衡、孔融、楊修。其他人不提,恐怕是提其他人達不到貶曹的目的吧,那我們也就說說為什麼殺這三個人。
其實禰衡還不是曹操本人殺的,說是曹操借刀殺人,借刀也罷,怎麼著也罷,至少不是曹操殺的,說明曹操還是有胸懷的,而且看透了禰衡,知道他到劉表那、到黃祖那早晚必死,那禰衡是什麼樣的人呢?其實很簡單,要我說,禰衡就是中國行為藝術的始祖,艾未未都不如他,中共政權都腐敗殘暴到這個地步了,艾未未都不敢在國宴場合光著屁股給國家領導人看,人家禰衡敢,而且還敢對曹操破口大罵,更冤的是,今天的中共是徹頭徹尾的流氓集團,打壓艾未未,而當年的曹操和他的手下卻是勵精圖治,去邀請禰衡展露才華一起安邦治國,你們說,曹操會怎麼想?禰衡有才華,但他的才華都幹什麼呢?劉表也對他禮遇有加,他又是如何作的呢,對吧,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各個為國為民進言進策,幫助曹操整頓吏治、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飽受諸侯戰亂之苦「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中原大地重新興旺起來,而這時,禰衡在幹什麼,誰也不放在眼裡,只會抓住他人才能不如他的地方,挖苦諷刺,如果他今天碰見中共這樣的政權,這麼做還有情可緣,可是他碰見的卻是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的曹操,這麼做那真是死有餘辜啊!!曹操不親自殺他,已經是寬宏大量了。
在看看孔融,一個自幼就有讓梨的美名,同時又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並且人品俱佳,才華橫溢的人。曹操殺這樣的人難道還不遭人痛恨嗎?問題是先看看孔融做了什麼,舉個例子,建安九年的時候,曹操攻破了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做了件事,就是把袁紹的兒子袁熙的妻子甄氏納為己有。孔融就寫了封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就回去翻書,翻來翻去翻不到,就寫封信問孔融,典故在哪兒啊?歷史上哪兒的記載啊?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就是按照我們今天的事情推論,應該是那樣的。曹操這才明白是諷刺他,大家看,曹操被人評論成那麼狡詐的人,他都看不出這是諷刺他,其實,曹操很單純,他也決想不到,孔融這樣的文人,會這樣諷刺他,可就這樣,曹操也都忍氣吞聲,都吞了下來。可是孔融並不僅僅如此,官渡之戰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佈「紹地廣兵強……殆難克乎!」這麼一個言論。那這是曹操不能允許的,戰爭期間你怎麼能夠散佈敵人不可戰勝的論調呢?這是很嚴重的。還有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他提出來在京城的一千里範圍內不能封侯。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封了武平侯,那就是等於要把曹操趕出去,那曹操當然是不能接受的。建安十三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的時候,就把孔融殺了,怎麼回事呢,《三國演義》裡寫,太中大夫孔融諫曰:「劉備,劉表皆漢室宗親,不可輕伐」;「漢室宗親」,大家想想,這是什麼理由?曹操會怎麼想:「十常侍這幫太監亂政時,你們這幫漢室宗親在哪兒呢?董卓禍亂京城濫殺無辜時,你們這幫漢室宗親在哪兒呢?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你們這幫漢室宗親都各懷鬼胎,惟有我曹操一人孤軍深入與董卓決戰險些喪命,那些時候你孔融又在哪兒呢?怎麼不號召漢室宗親來平定天下呢?就包括劉表這個漢室宗親,袁術在你身邊稱帝,你怎麼不去維護大漢政權討伐逆賊呢?劉表不過是個只顧即得利益的政客,只想割據一方,不思天下安定,更不可能心系大漢王朝,你孔融難道不明白嗎?你這時提這樣的話又是什麼意思呀?大家想想,如果曹操這樣想,合不合理,古人打仗,很注重「出師有名」,「出師無名」是很忌諱的,孔融此舉,一下子就會把曹操的「討逆之師」變成「無名之師」,甚至自己變成「逆師」,這樣一下就會軍心渙散,就很難成行了,孔融數次亂軍心,而曹操向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就是憑藉他能凝聚軍心,這樣做,曹操能容下他嗎?說曹操官渡必敗,是因為兩軍軍事實力對比懸殊,有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至少不止孔融一人這樣想,無所謂,可這次,動搖軍心的卻是「劉表是漢室宗親」這樣一個虛偽的理由,那曹操只能殺掉孔融了,可以說,這件事的直接原因兩個,一是動搖了軍心,二是理由虛偽。
有人會說,曹操殺人只能看客觀原因,但,關鍵是曹操想殺他們,由此可見,面對曹操這樣一個有魅力的歷史人物,我們不應該僅從外在環境去評論他殺人,而應該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也有人會說,你這些都是猜測,那我就要說了,史書也罷,小說也罷,到處可見「心惡之」「愈惡之」這樣的話,那他們又是怎麼知道曹操是怎麼想的呢?當然了,我們也不能憑空猜想,我們要根據史實記載,分析出他的性格和想法,至於合不合理,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還有人會說,他們都是有才華的人,這也是那些貶曹的歷代文人的想法,有才華難道是不該被殺的理由嗎?而歷代文人都說曹操妒賢嫉能,好像是因為這個原因曹操殺的人,提到殺楊修時,《三國誌》裡甚至都這樣說:「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怎麼可能呢?「為才是舉」就是曹操提出來的,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於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所以說,《三國誌》裡所說曹操認為楊修「有才策」,妒忌他的才能而殺了他,是站不住腳的。有人說楊修死的冤,真的嗎?我們再看看《三國演義》是怎麼說的吧:操收兵於斜谷界口紮住。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筑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大家看到這些,可以自己去想一想,楊修犯曹操的什麼忌,曹操最初是很愛楊修的才華的,讓他當自己的主簿,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秘書長兼曹操辦公室主任,這職務也是很高的了,可楊修呢,卻愛賣弄聰明,「活」字上加門也罷,一人一口酥也罷,這和你楊修有關係嗎?你一個主簿,跟一幫下人擺弄自己的聰明,還要讓人都知道只有自己最瞭解曹操的心思,這是一種什麼作為,我們做個比喻,好比一個大人正在給一個2歲小孩子出算術題,2加2等於幾啊?2歲的孩子正在想呢,這時一個10幾歲大的孩子過來對小孩子說,2加2等於4,說完後還要讓2歲的孩子高興的認為這個10幾歲的聰明,大人問什麼他都知道,那麼大家想想,對出題的大人來講,這個10幾歲的孩子是不是很討厭,而且攪了大人逗小孩子的興。就是這個道理,曹操和自己的家奴尋開心,出題目,和你一個主簿有什麼關係,你這個主簿賣弄這種聰明幹什麼,曹操需要的是你能夠幫他處理政事,而不是幹這種勾當,真正有才的人,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人,都在忙於為國家建設費盡心機,而你楊修的才華就是用來幹這個?!大家想,曹操能不討厭他嗎?而《三國演義》這個貶曹的小說卻給刻畫成是「曹操嫉恨楊修看透了自己的心思」,「活」字上加門也罷,一人一口酥也罷,能說明他看透什麼,能像郭嘉那樣臨死都能給曹操說出平定北方的戰略,那才是真才華,那才是真明曹操心計。有人會說了,曹操胸懷是很大的,張繡降了又叛,連曹操的長子曹昂和大將典韋的命都搭進去了,張繡再降的時候,曹操都親自出門,拉著他的手笑著接納他,怎麼也不至於是這點小事就能把楊修殺了吧?是啊,所以有些事決不那麼簡單,小說中迴避了一個問題,但在《資治通鑒》裡卻提到了一件事,我們仔細看看。眾所周知,楊修也確實有才華,所以他不僅當了曹操的主簿,還和曹操的愛子曹植甚好,曹操也默許這一點,他也希望楊修的才華對曹植有幫助,大家知道,曹操晚年,已深知自己不可能消滅劉備與孫權了,只能是和他們較量,爭取一點大的地盤而已,而他晚年關心的只有一事,就是立儲的問題,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接班人的問題,他的20幾個兒子當中,最有可能的是曹丕和曹植,他開始最喜歡的是曹植,每次他把準備好的題目拿出來考問他的兒子時,曹植總能對答如流,而曹丕卻是支支吾吾,開始的時候,曹操是很欣賞曹植,看見他才華出眾,感到很欣慰,但是越往後,曹操就想:「不對吧,怎麼每次曹植都能對答如流,雖說他們不可能都一樣聰明,就像十指不會一樣長,但都是我的兒子,怎麼可能會相差那麼大啊?」眾所周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開創了建安風骨,曹丕的才華不會太迅色於曹植,從歷史文檔也可以看到,所以曹操就懷疑了「不會是背後有人教他吧」,尤其是,很多次曹操的書面訓誨剛剛送去,曹植的答辭就已經送來了。曹操對這樣迅速的回答覺得很奇怪,經過追問,真相才泄露出來,原來是楊就揣度曹操的意圖,預先為曹植草擬十幾條答辭,告訴曹植手下的人:「魏王的訓誨來時,根據他的問話,作出相應的回答。」曹操知道了,大怒:「荀彧、荀攸、郭嘉、程昱這些謀士,想我之所想,急我之所難,為的是出謀劃策,為國效力,而你楊修一個主簿,揣度我的意圖,竟然是為了用陰謀左右我立儲之事,你平時又在眾人面前賣弄聰明,顯示惟有你知我之心,你究竟用意何為?我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自己能夠打敗袁紹,主要是因為袁氏上下不和,子孫互相爭鬥,否則是難以輕易拿下四州之地的。而你為曹植爭奪太子地位出謀劃策,挑撥曹氏兄弟不和。我的兒子曹植還未即位,就已對你是言聽計從,若等即位,豈不要……你到底要想幹什麼?我本想你的才華能助我愛子一臂之力,可現在,他卻成了什麼樣子,我要的是能安邦定國克成大統的一國儲君,你卻把他變成終日飲酒、只知吟詩作賦憤世妒俗的浮俠浪子,你此等所為,分明是大姦似忠之輩,我就算冒妒賢之名,也要除掉你這亂世的佞臣,德祖啊,休怪老夫我不能不殺你啊!!」可以說,曹操在兵出漢中之前,就已經打算殺掉楊修了,而楊修臨死,還在賣弄聰明,賺人眼淚,大家仔細想想,如果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這些謀士推測出曹操有退兵之意,早就會為曹操分析利弊,出謀劃策了,即便真退兵,也是要戰略性的撤退,避免損失,「雞肋」不過是個口令而已,楊修完全可以徉作不知,照常行事,可他卻將主帥心事說出,而不是為主帥解憂,楊修那樣賣弄聰明,動搖軍心,確實是兵家大忌,死有餘辜。所以說楊修死的不冤,曹操沒有殺錯人。
曹操因為殺了這些有才華的人,而遭到歷代文人的嫉恨,確實是不公平的。而所謂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之事,不見於任何史書,而出自於「世語」「雜記」等著作,估計就是這些嫉恨他的文人所杜撰出來的而已。試想,曹操連張繡這樣仇怨之人都能納於麾下,怎麼會憑一己之私濫殺無辜呢?即便是楊修,也不是因仇,而是認定,陰謀干涉立儲之人必為姦佞,動搖軍心,犯兵家大忌,死有餘辜。曹操不以仇怨殺人,而以是非論斷,正因為此,他才能平定天下,與另外兩位英雄演繹這段千古傳唱的歷史。不過曹操也不是沒有殺錯過人,有,名醫華佗就是,《三國誌》裡寫的曹操唯一後悔殺的人就是華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是這過,是不能挽回的了,想不到海納百川不念舊惡的曹操在一怒之下,竟沒容下一個華佗,看世人評說曹操濫殺無辜,曹操冤,華佗死得更冤。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