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量價關係一般都是價升量增和價跌量減,換言之,就是股價上漲由多數人決定,而下跌則由少數人決定。一般認為如果價跌量增,則表明還沒有跌夠,如果價升量減,則表明上漲乏力。以上這些市場上的道理一般投資者都懂,但卻仍不時地受市場變化的困惑。比如,投資者會習慣於尋找市場上漲或下跌的原因,最近的下跌很多人都歸結為國際板即將推出,或者因股市下跌來猜測經濟是否不好了。但影響股市的因素很多,我們無法把因果關係一一對應起來。
如果要列舉股市下跌的原因,可以找到很多,如供給過多、資金離場、經濟減速、盈利下降等,但我們不可能把每項因素都給出一個影響股指下跌的權重,從而得出一個還將跌多少點的結論。很多人在股價下跌的時候都會指責或嘲笑分析師們,認為他們預測完全錯誤。但如果他們預測總是正確的話,那麼,基金經理或許就要失業,甚至證券交易也不復存在了,因為交易就是為了應對不確定性的一種手段。在西方股市長期的交易過程中,也發現這麼一個現象:在牛市的早中期,分析師的預測與市場的吻合度比較高,因為這個過程市場比較理性,且交易量逐步放大,表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投資價值。而在牛市末期或熊市中,分析師預測的正確性就大大下降,因為市場的非理性佔了主導地位。所以分析師預測的正確度與交易量或市場交易人數的變化有很大關係。
而眼下在股價不斷下跌過程中,交易量越來越萎縮,表明市場交易的參與者在減少,股價波動由少數人決定。但多數人之所以選擇觀望,原因是對未來經濟或市場趨勢把握不準,不敢輕舉妄動,故近期股價上漲基於少數人推動,無法形成上升趨勢,而下跌卻可以由少數人決定。但交易量的萎縮是否意味著底部到來了呢?這是沒有答案的,俗話說地量之後還有地價,底部肯定是被低估的結果,是最後的少數人恐懼砸出來的。因此預測底部在哪裡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如果要預測一個所謂「估值合理」底部的點位,那如何來評估最後一撥投機者對於經濟或市場變壞的恐懼程度呢?
如果研究一下我們歷次通脹與股市的關係,發現「通脹無牛市」之說還是成立的,通脹階段通常伴隨著股市交易量的極度萎縮。94-95年的高通脹導致股市資金流向國債期貨和商品期貨;07-08年的通脹導致股市資金主要流向房地產、黃金古玩市場;而目前的這輪通脹中股市資金主要流向銀行-信託的理財產品市場和民間借貸市場。這意味著股市中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已經撤離,另一部分則選擇觀望,於是少數人選擇賣出股票就可以導致市場下跌。我們無法非常肯定地說少數人的賣出行為是對是錯,因為無論是經濟還是市場,未來都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只能說熊市後期賣出股票的少數人的決策或許錯了,但問題是你如何來確認熊市末期?任何判斷都是建立在假設條件下,樂觀的假設得出樂觀的結論,反之也然。
如果認同股市與經濟走向或政策趨向有較大的相關性,那麼,在經濟減速或成為現實這一不太樂觀的假設下,在政策因通脹依然高企而不會放鬆的背景下,股市依然存在下跌或超跌的可能性。這與股價是否被低估關聯度不大。經濟和股市都是波動的,都有其波動中樞,筆者的判斷是,目前股價已經處於波動中樞的下方,而經濟仍然處於波動中樞的上方。因此,在經濟回落的過程中,股價存在跌過頭的可能,多數人選擇離場觀望,少數人決定股價下跌。而根據以往經驗,貨幣政策轉向會成為股市反轉的信號,因股市波動與政策的同步性較好,即應該不用等到經濟的底部就可以看到股市因政策轉向而重現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