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向美國參眾兩院發表講話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jahu)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明確拒絕國際社會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要求,表示以色列絕對不會撤回到1967年的邊界。他還重申,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jahu)在美國國會發表演,這是中東和平談判進程中戲劇性的一刻。當內塔尼亞胡在台上講話時,對他充滿期待的不只是滿堂的美國國會議員,而是全世界。大家都想知道:內塔尼亞胡會不會改變立場。他究竟會不會接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建議,回到談判桌和巴勒斯坦人談判,並且撤回到1967年的邊界,也就是放棄當時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以及東耶路撒冷。
充滿智慧的雄辯家如內塔尼亞胡,似乎滿足了別人對他的期望。他用他無比的魅力攻勢,讓人們忽略了他在具體問題的固執和不妥協性。他的政府將繼續遵守其原則:耶路撒冷不會被分割、以色列士兵會繼續堅守東邊的邊界、以色列境內不會接受巴勒斯坦難民。內塔尼亞胡的演說不僅是給了歐巴馬一記耳光,而且也明確表明反對所謂兩個國家的解決方案和巴勒斯坦國家的成立。中東問題和平解決似乎又遙遙無期。
在白宮、在歐盟的主要成員國或是在阿拉伯世界,人們或許都會感到失望。但美國國會裡氣氛卻不大一樣。在內塔尼亞胡演說的過程中和演說之後,數度響起好幾分鐘長的掌聲。美國依舊是當初為了躲避德國納粹從歐洲逃到美國的猶太人的家鄉。基於這種氣氛,每一位美國總統多少還是得顧慮到這些猶太人的感受,特別是像歐巴馬這位需要競選連任的總統。
這番講話對中東和平進程會有什麼影響?哈馬斯會覺得自己的路線得到了證實,因為人們實在沒有辦法和內塔尼亞胡的政府就成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巴勒斯坦國家進行談判。那些感受到阿拉伯國家茉莉花革命氣氛的人,原本希望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如今將喪失最後一絲希望。在9月份聯合國大會開會之前,一些國家可能先嘗試承認獨立自主的巴勒斯坦國家,造成事實。如此一來對以色列的壓力就會變大。
內塔尼亞胡非常懂得美國這個國家,他也懂得掌握美國國會議員的情緒。但是他堅持的態度,使得他又一次錯過歷史的機會,也使得他的國家在美國之外變得更加孤立。
---------------------------------------------------------------------------
美國之音:以總理國會山談和平 願「痛苦」讓步
正在美國訪問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到國會向參眾兩院發表重要講話。內塔尼亞胡講話同時,國會周圍聚集了大批民眾,有抗議者有支持者。
*願意「痛苦」讓步實現以巴和平*
內塔尼亞胡在講話中首先強調了兩國的緊密關係:「以色列沒有比美國更好的朋友;美國也沒有比以色列更好的朋友。我們肩併肩維護民主,一起推動和平,一起打擊恐怖主義。」
歐巴馬總統發表了有關以色列邊界要回到1967年的狀況後引發爭議,他後來澄清他指的是「通過談判達成不同於1967年6月4號的邊界」。
國會外的抗議者
內塔尼亞胡告訴國會,他願意做出「痛苦」的讓步,實現與巴勒斯坦的和平,但是以色列不會退到1967年以前的邊界線:「邊界線的精確劃分必須經過談判。我們對於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領土面積會非常慷慨。但是正如歐巴馬總統所說,這條邊界線將和1967年6月4日時的狀態不一樣。以色列不會回到1967年‘無法防禦’的邊界。」
*演說一度被抗議打斷*
內塔尼亞胡講話時現場有婦女抗議,打斷了他講話。
內塔尼亞胡對此回應說:「只有在我們這樣的自由社會你才可以這樣抗議。這就是真正的民主。」
後來我們得知這位女子是一個婦女和平組織成員,她當時喊得是「停止對以色列戰爭罪行的支持」, 當場被國會警察拘捕。
抗議者邊擊鼓邊喊口號
*國會反應熱烈*
內塔尼亞胡演講時國會內氣氛熱烈,議員們多次講話起立鼓掌;但國會外聚集了大批民眾,很多是抗議者。
一位猶太教拉比說:「我們今天到這裡是反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他號稱代表全體猶太人民。以色列國並不代表猶太人民,當然不代表猶太教。」
一位女士說她是內塔尼亞胡的支持者:「神把以色列賜給了猶太人,只是賜給了猶太人。」
一位叫埃里克的民眾強調他不是猶太人:「我們給以色列很多武器援助。他們用這些武器所做的事情是犯罪,而現在美國人缺乏工作和教育機會,還要從我們的口袋裡掏錢,這是對美國人犯下真正的罪行。」
這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第二次向國會發表演講。
来源:德國之聲 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