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曾報導,一些獻身科學的人們,不帶鐘錶,自願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山洞裡幾個月,他們記錄了自己的體溫、脈搏、血壓、腦電以及生活作息情況,結果顯示,雖然洞內的居民對於時間的識別已經模糊,但是他們身體的生理節律,卻依然頑強地保持在大約24小時的晝夜周圍之內,所有的測量數據都呈現出有規律地升降。
為什麼人體會存在大約24小時的節律變化?實驗表明,人體的多數節律是以太陽日為基礎的似晝夜節律。人體的機能節律週期,是長期受自然環境特別是日出日落影響而形成的,人體細胞具有「識、定時間」功能。某些研究表明,人體每個細胞乃至整個機體所表現出來的時間節律,很有可能就是核酸分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指導合成各種蛋白質所需要的時間及其所經歷的過程。
人體生物鐘中最首要的「計時器」,就「設置在人的下丘腦略呈細園形的結構中,系兩小串神經細胞,被稱為上交叉細胞核SCN,用於指示睡眠和覺醒的行為。用猴和齧齒動物實驗表明,若這個計時器受破壞,它們就喪失了在進食和其他行為方面的生理規律。
臨床統計表明,多數不尋常人體節律的出現,往往與人的機體或精神患有某種疾病有關。異常生理節律的診斷,已成為現代醫療技術中的一種新方法。生理醫學專家也告誡人們,醫療化驗的時候,必須考慮人體生理節律因素,否則不是錯診就會漏診,不同的特定時間進行診斷正在成為現代診斷共識。
人每天甚至每小時的情緒變化,有賴於激素的平衡;而激素平衡又依賴於人體生理節律的調控。在注意休息、營養之外,人體節律須保持相對正常的同期,方有益健康。順應人體節律的「天時」,可以有效預防類似高血壓方面易致殘的疾病,採用一些日常預防性措施,如病人建立每日節食、鍛練等方面的「特定時間卡」,以「多次定時進食、飽口不飽腹和定時鍛練」的方法可使人體節律良性化,對康復身體幫助較大。
同時,人們還可根據對藥物的感受性因人而異的節律特徵,選擇自身最佳的受藥時間,用以提高療效,避免負作用。例如,對心臟病人早晨4點鐘使用洋地黃藥,將會比其他時間提高藥效40倍;糖尿病患者也是早晨4時對胰島素最敏感。據說人體患傳染病最可能死亡的時間,大約在清晨5時半前後,這同人體對病菌素的敏感時間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