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媒體認為,北京作為安理會成員國,不願在利比亞危機中承擔較為活躍的角色,主要因為中國在利比亞的經濟利益。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對美、英、法三國軍事干預的批評,表明瞭國際聯盟的分裂,而卡扎菲已經在利用這一點。
針對美、英、法三國空襲利比亞的空襲行動,德文媒體報導了中國政府的批判性表態。
奧地利《標準報》3月21日的分析稱,國際聯盟業已出現「裂縫」,從而為卡扎菲所「利用」。該報寫道:「在‘奧德賽黎明’軍事行動開始24小時之後,支持者的陣線就四分五裂。阿拉伯聯盟、在安理會表決時對決議投棄權票的俄羅斯和中國,都批評西方的軍事行動以及平民的傷亡。它們贊成實行禁飛區,但是反對大規模空襲。」
該報接著寫道:「利比亞當權者卡扎菲因此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成功地地散佈了48名平民死亡和橋樑被炸毀的消息,他很清楚別人無法對這些數字進行審核。從來自開羅、莫斯科和北京的反應就可以看出,這些報導不乏效果。」
該報認為:「來自阿拉伯國家、俄羅斯和中國的抗議表明,聯合國所締造的聯盟是多麼脆弱。……」
《明鏡》週刊在3月18日的報導中分析了中國對安理會1973號決議投棄權票的原因,稱北京為「卡扎菲政權忠實的商業夥伴」。該刊寫道:「北京似乎迫不及待地要重新開始與的黎波里之間的生意。還在3月10日,北京就派出一艘油輪,在利比亞運取價值2.3億美元的石油。王旺生大使在週三(3月16日)會見卡扎菲時說,他希望中國公司會很快恢復業務。因為這次危機,北京將其3.6萬公民從利比亞撤回,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撤僑行動。在這個北非國家,國有的中石油集團與利比亞公司正在共同建造一個石油天然氣的輸送管線網。」
《時代》週報在(3月17日的)評論中寫道:「在利比亞人民起義之前,中國有3萬多工人在那裡工作。中國人受卡扎菲的委託,在沿海建造一條新的鐵路線以及許多巨大的居民區,總價值超過100億美元。」
奧地利《小報》3月19日報導說,利比亞將中國、印度和巴西這些「友善的」國家看作「可能的夥伴」,威脅要用它們取代西方進行石油開採。
「北京也不敢投反對票」
《明鏡》認為:「北京的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對軍事干預持‘嚴肅的保留’態度,儘管如此,北京也不敢投反對票,卻呼籲‘通過對話和和平手段解決利比亞危機’。姜瑜讓人看到,是阿拉伯國家敦促干預決定了北京的保留立場。此前,北京就已經讓人看出它沒有雄心在中東的危機中扮演更為活躍的角色,也表明無意於利用利比亞的動盪與美國爭雄。」
《黑森-下薩克森匯報》(3月19日)在批評德國政府對安理會決議投棄權票時寫道:「當然,利比亞禁飛區對平民百姓的風險不應低估,這個禁飛區是否奏效也還難說,可是聯邦德國政府在考慮這種風險時不顧利比亞反對派的生命危險,在人權和民主問題上,卻在投票時與俄羅斯和中國這些著名的破壞人權國家為伍。……」
原題目:北京不願在利比亞危機中表現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