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品。是利用各地所產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蓆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
主要品種有河北、河南、山東的麥草編,上海嘉定,廣東高要、東莞的黃草編,浙江的金絲草編,湖南的龍鬚草編及臺灣的草蓆等等。
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製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我國民間十分普及。蓆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目前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製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製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製的斗笠。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蓆、草扇、草帘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製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製的蒲帆。
長江流域地區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鬚草、馬藺草、蒯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適於草編的用草,草莖光滑,節少,質細而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採割來的草料先要挑選,梳理整齊,進行初加工後,方可編製。長江流域的草編以草蓆、草鞋和其它日用品類最具特色,分布於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浙江為中國的草編生產基地,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就已遠銷國外。
江南蘇席,儀征樸席,浙江寧席並稱「全國三大名席」。樸席鎮在歷史上就有「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之說,所產樸席麻筋結實、織工考究、席面光潔、色澤一致,有著「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的美譽。目前當地已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草蓆交易中心"中華樸席城。
江蘇樸席,產於江蘇儀征樸席村,以選草嚴格、麻筋結實、織工考究、編排緊密、席面光潔、經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稱"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蘇州虎鬚席,產於清代,蘇州虎丘附近蒯草編出的草蓆。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席、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鬚席',極為工致,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湖南臨武龍鬚草蓆、淥田草蓆、祁陽草蓆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草鞋:以稻草編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草鞋的製作很簡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腳頭用草繩扭結,腳跟連底兜起後用草繩套住打結即成。此鞋價廉物美、走路輕快,上山下地日常勞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棄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雙,日日更新。據傳,草鞋始於夏朝,至春秋戰國,王公貴族也時興穿此鞋。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草鞋去見魏王。東漢後,王孫貴族不再穿用,草鞋淪為粗俗之物,為下民專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詞曰:「少日青青老來黃,十摳萬結結成雙。甫能打就同心結,又怕旁人說短長。雲雨事,我承當,可惜不能進蘭房;有朝一日肚腸斷,棄舊戀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發人生感慨。
長江流域的草鞋種類繁多,以布條代草編製的鞋稱"布草鞋"、用麻編製的稱"麻草鞋"、用葛籐編結謂"葛籐草鞋"。形狀大同小異,均適於在陡峭石壁、崎嶇山路、苔蘚石道、泥濘田埂上行走。盛產毛竹的山區用箬殼編鞋,較尖挺,雨天耐穿,多為山民所用。用蒲草編製的稱"蒲鞋",有船形鞋幫,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員多穿之。
四川漢州草鞋起初用谷草為主要原料,幾根麻繩為經,谷草作緯編製而成。後為了美觀,將麻繩鼻改為彩色絲線,捆鞋的麻繩改成彩色絲帶。據說這種舒適輕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舊時當地每年夏初進貢絲耳子草鞋百雙。從此,漢州編草鞋的婦女更多了,工藝也不斷改進。漢州的知州還在衙門口左對面設了個草鞋市,方便當官的挑選貢鞋。
南通產一種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蘆葦花搓成花繩編製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實用工藝品。南通縣五總鄉的戲臺墩村為"茅靴村",這裡過去溝溝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強,鹼氣重。很適合蘆葦的生長。作為蘆靴的主要原料蘆花垂手可得。由於製作蘆靴材料易得、技藝簡單,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廣。這裡男女老少都會編製。一般先於初春期間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蘆花開了,採摘蘆花曬乾後,就開始把靴底都嵌上蘆花繩,沿上藍印花布邊,一雙厚實大方,手工精緻的茅靴便製成了。茅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大副業。
来源:北邑.豐德堂 部落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