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網路圖片)
琵琶(網路圖片)琵琶在中國樂史上一直佔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我們耳熟能想的樂曲《十面埋伏》、《塞上曲》都是當時樂曲加運用了琵琶的音韻特性以及撥弦的技巧而做出的曲子。我們不禁回想琵琶到底在中國的文化與歷史以及文學上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在欣賞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鵝》的同時,我們來看看琵琶的故事吧: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樂器,琵琶二字最早見於歷史記載的是東漢時期劉熙的《釋名》:「批把,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像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歷史上也有作「枇杷」的,以示為木質樂器。
約在古代秦、漢至隋、唐的一段時期內,「批把」是各種彈撥樂器的總稱:不同形制的、不同弦數的木製彈撥樂器,凡用「批」和「把」手法演奏的,均被稱為「批把」。約至魏晉時期,根據其它中國彈撥樂器如琴、瑟的用字習慣,變化為「琵琶」二字並沿用下來。
秦、漢時期,根據史料記載主要有兩種類型的琵琶,一種是直柄木製、兩面蒙皮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相傳由秦末時出現的「弦鞀」發展而成,又叫「秦漢子」。
另一種是約在漢代出現的琵琶,木製直柄、圓形音箱、四條弦、十二柱、豎抱、用手指鼓弦。到了晉代,又因阮咸善彈此樂器,被稱為「阮」。
約在南北朝時,「曲項琵琶」通過波斯傳入中原地區。此樂器,四弦四柱、橫抱、用撥子彈奏。
琵琶在唐代成為宮廷與民間雅俗共賞的重要樂器(網路圖片)
琵琶在歷史上的唐朝就已成為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一種雅俗共賞的重要樂器。描寫琵琶及其演奏的詩篇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描繪琵琶演奏的種種形態、表情及演奏技法的絕妙詩句。
如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麼》。」「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琵琶曲及演奏家。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琵琶行》(網路圖片)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原籍曹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東北一帶)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後又被任為宮中樂官,於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唐代是琵琶發展的高峰,湧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樂曲,如唐代世居長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孫曹綱,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為世人所推崇,詩人對其高超技藝亦多有詩作讚頌,曹綱的演奏,右手剛勁有力,「撥若風雨」,另與之齊名的裴興奴則左手按弦微妙,「善於攏捻」,故當時樂壇有「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之譽。來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為宮廷樂師之一,他首創了琵琶手指彈法;康崑崙號稱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則是有名的佛殿樂師,後與康崑崙琵琶比賽後,進入宮廷成為皇家樂師。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獻記載和詩詞中,有許多描述琵琶音樂的精彩篇章,說明那時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發展,表現力十分豐富。
在樂器製作上,將上述三種琵琶巧妙地結合起來,它保留了曲項琵琶的發音特點,將曲項琵琶的四相和直項琵琶的十二柱結合成四相十柱。樂器演奏為豎抱,手彈,由於樂器的改革,演奏藝術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表現技法逐漸豐富,成為既能獨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樂器,「琵琶」亦成為這種樂器的專有名稱。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中,對當時的琵琶演奏中的藝術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聲有色的描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