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發生在回龍觀的故事:
其一,是一位好朋友親弟弟小陳的遭遇。話說小陳2005年借北京一位大姐的身份證在回龍觀買了套120平米的經濟適用房,小兩口算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可是六年後的今天,這位大姐卻提出要「收回」房子……當初是這位北京大姐主動提出借給小陳的,現在大姐要收回這個房子。理由很充分:限購令出臺,現在我自己不能購買二套房了。按照「新國八條」要求,北京市出臺被稱為目前最嚴厲的「限購令」,規定擁有兩套以上的北京市居民家庭和一套以上的非本市居民要暫停購房。
諮詢了一圈後,小陳已經徹底被擊垮了,各方面的政策都對他不利,他沒有任何可以維護自己權益的憑據……。小陳感到絕望:「難道北漂十年的奮鬥,就此付諸東流了?」
五六年前,回龍觀地區的商品房基本上在在三千五到四千元每平米左右,經適房則是二千六。現在這位北京大姐要收回房子,只願意支付他當年的購買價:約40萬左右。而如今,這套房子在二手市場上已經是一萬五每平米,合計180萬左右。這真是借一次北京戶口,就穩穩賺回140多萬啊!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回龍觀。一位朋友用自己親舅舅的身份證買的經適房,目前樓市限購,且房價上漲,舅舅就變卦了……"說白了就是見利忘義。"朋友說,如果沒有限購二套房的政令,會出現這個事情麼?答曰:不一定,總之這個限購令給了舅舅正當的理由。這位朋友現在和舅舅僵持著,說「不敢想結局」……
第三個故事發生是在出租車上聽來的,發生在西北旺。西北旺有一對姐妹,妹妹當年考上學校變成了居民戶口。現在這成了巨大的損失,西北旺那個地方搬遷時,姐姐因為是農民戶口,所以,按照補償有兩套房子的指標。居民戶口的妹妹是沒有的,姐姐就把在自己名義下的其中一套讓給了妹妹購買,限購令來了之後,姐姐覺得很慌。因為自己的身份證下已經有兩套房了,不可能再購房了。於是找妹妹索回房子,姐妹兩家鬧得非常不開心。
這幾個故事,出臺限購令的諸位大人先生們肯定是預想不到的。這是限購令想要的結果嗎?還是人性的貪婪所致?
和幾位朋友說起這幾個故事,朋友感嘆:為了清除附著在戶籍上的種種歧視,努力了很多年,原本以為總會有改進,孰料,2011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更加加重了對本國國民的戶籍歧視和身份歧視,一夜倒退到十年前!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不能給人確切的預期,如果,青年人在這個國家的首都都看不到未來,誰還能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抱有信心!
北京城為什麼會發展成巨無霸?這是城市管理者的制度設計問題,不求改進,卻一味出臺歧視性政策,開歷史倒車。關於城市人口,葛劍雄教授的觀點很值得城市治理者思考,當一個城市的人口只有進口,沒有出口時,就會呈現諸多問題。
一個城市要想保持活力和發展,應該讓退休的老年人告老還鄉,而不是讓年輕人出局。只要在二三線城市建好醫院、保證有良好的醫療條件,讓老年人退休後住回原籍安享晚年,總比在大城市裡擁擠要宜於生活。
1949之後,鮮見告老還鄉的退休老幹部。城市變成了抽血機,只從鄉村抽取養分和年輕人,但鄉村從未得到城市的反哺和滋養,甚至連一個老人也不回饋給他。傳統中國的告老還鄉制度,一方面緩解了城市擁擠,另一方面,退休回去的人,帶回的資源,也滋養和激活了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