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為難。
國家統計局公布一月份的數據之後,各方質疑不斷,而官方的解釋不但沒有打消大家的疑慮,反而讓此次統計權重的調整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說一千道一萬,根源在於數據和大家的現實感受相差還是太遠。而此種差距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過去大家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如果影響對未來決策就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
事實上,根據大家對通脹的預期和對央行2010年第四季度以來的連續三次加息的判斷,2011年第一個月的CPI破五是正常的,因為2010年11月已經破五,12月稍有回落,考慮到元旦因素和入冬以來的北方旱情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破五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統計局的數據卻表明,CPI只有4.9%,遠低於大家預測,讓人大跌眼鏡。
從分類數據看,農村的是5.2%,城市的是4.8%,食品價格上漲最多達到10.3%,居住價格達到6.8%,從環比數據看上漲1%,均符合實際情況,問題恐怕是出在權重比例的調整上,或者說人為地降低了CPI的漲幅。
應該說這是一種正常的調整。長期以來中國CPI的統計方法存在著比較大的歷史侷限和缺陷,農產品食品價格的比例過高,而居民居住費用支出的比例過低,中國的CPI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飲食CPI,甚至可以簡化為一頭豬的CPI,三十年前這樣的CPI是符合國情的,三十年後這樣的CPI必然是落後於社會發展的,對於吃的過度敏感導致CPI不能真實反映社會消費品價格的真實走勢和需求,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2004年以後,國際市場開始以「中國餓虎說」為概念瘋狂炒作原油期貨價格,油價連續突破40美元、80美元、100美元,最後在2008年7月達到147美元的歷史高位,此後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半年內又暴跌至33美元。原油期貨的爆炒導致新能源概念走俏,而在新能源中最具市場價值的又數乙醇汽油,乙醇汽油目前提煉最成熟的技術工藝就是玉米提純,這樣玉米價格的走勢和原油期貨的炒作走勢就高度吻合,芝加哥的玉米在2006年初還在300美元,到油價創出新高後,玉米價格已經升到700美元以上,油價暴跌之後,玉米同步打回300美元,但是目前油價剛回覆到80美元的平臺,而玉米價格卻又回到700美元,離歷史高點僅有一步之遙。玉米在中國是養豬的精飼料,玉米價格暴漲直接推動生豬成本上升,肉價就必然上漲,這是典型的輸入性通脹,中國政府當年的供不應求的對症下藥,大力刺激生豬產業,結果就是隔年不得不動用國有資金大力收儲豬肉以保護農民積極性。不得不指出的是,原油和玉米如此爆炒,金融危機之前,美國的CPI最高不過3.6%,而中國同期的CPI卻達到8.6%,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美的CPI構成差異極大。
令人遺憾的是,統計局回應CPI權重調整人為拉低CPI的解釋,讓CPI調整的價值大打折扣。按照官方的解釋,調整前的CPI是4.918%,調整後為4.9%,同比數據增加0.024個百分點,環比減少0.049個百分點,這樣的權重調整又有多大意義呢?能讓宏觀決策免蹈覆轍嗎?
根據世界銀行的說法,全球糧價在過去一年中已經上漲29%,距2008年歷史高點僅有3%的差距,已經到了危險之地,可以想像的是由於連續乾旱,中國因素又會成為新一輪炒作的藉口,如何正確判斷期貨價格的走勢以及其對現貨市場的影響,是決策者必須補上的課程。世界和以前不一樣了,有資本市場這麼一個放大器,很多的價格因素都會被人為操縱,CPI也會受此影響的。
糧價極有可能會重複油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