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以紙為材的民間剪紙,對於許多人來說剪樹葉或許是個新鮮事物。其實,這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史記》中就曾記載周成王「削桐葉為圭」之事,即「剪桐封第」的故事。但葉片的保存及剪刻工藝的複雜使得這一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沉寂埋沒了,如今河北無極縣剪紙傳承人牛世民將它以特有的方式傳承下來並加以創新。他嘗試以各種植物葉子為載體,將剪紙技法與葉形、葉脈及葉色巧妙融合,把古樸自然的葉片變為一件件透著靈性的藝術品。
牛世民與樹葉結緣正是在一個落葉之季。那日他從院中的柿子樹前走過,忽見一片柿子葉緩緩落到腳邊,撿起來一看,這橘紅的葉片上有著大小不一的蟲蛀過的洞。他頓時有了靈感,剪紙不就是由一個個的小洞組成的嗎,何不嘗試著用樹葉來剪紙呢?這一試便是一年多。牛世民說:「樹葉會變脆變硬,顏色也很難保持,所以必須在工藝上下功夫,一項一項去克服。」終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地把剪紙藝術嫁接到了樹葉上,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葉雕向世人訴說著其獨特的價值與美。
巧奪天工的葉雕技藝「順其自然」是古人總結出的亙古不變的真理。人間之大美是自然之美,剪葉藝術便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巧妙融合。牛世民最早是在樹葉上彫刻昆蟲,就像他手邊的一片剪葉,一隻蟈蟈趴在帶綠泛紫的紫蘇葉中央,旁邊零散分布著幾個小洞,宛如它咬過的一般。如此一來,剪出的洞和蟲蛀過的洞融為一體,真假難辨,使得天然的葉子與機靈的昆蟲構成天人合一的美。他利用葉脈的生長特徵和自然的殘缺順勢而為,巧借自然,造就了意趣盎然的剪葉藝術。
樹從地生,葉向天長。葉子彙集了天地的靈氣,本身就是自然賜予的傑作。若是再根據葉形、葉脈的特點,在上面剪刻上山水、蟲魚及人物等圖案,可謂美上加美。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當西施浣紗的美景凝縮在這方寸間的葉片上時實在令人驚嘆。葉片薄如蟬翼,畫面中碧波蕩漾泛起漣漪,浣紗的越女與一旁棲息的水鳥營造出歡快靜謐之境。這幅《西施浣紗》便是牛世民的得意之作,他講起來可是津津有味:「你看這睫毛、髮絲、水紋,這些線條可以精細到0.2毫米。我覺得同樣的文化藝術,只要用心去做,會做得更漂亮,更能體現無極剪紙的魅力。」萬物皆有自己的期限,再美的事物都有凋零的時候。牛世民介紹道,像映山紅這種樹葉,紅得漂亮的時候是很短暫的,霜降前7天左右開始發紅,隨後不久便脫落日益變干,而樹葉剪紙恰好能在它們最美的時候將其保留下來,化瞬間為永恆。
巧奪天工的葉雕技藝物以稀為貴,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而且每種樹葉都有自己的寓意,如柿子葉象徵著事事如意,映山紅葉寓意著紅紅火火,楊樹葉蘊含著蒸蒸日上之意等等。這也印證了剪葉藝術的珍貴,它突破了普通剪紙的重複性,從而更能體現其獨特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