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前往美國攻讀理工科博士學位的外國人在畢業後都留了下來,至少在衰退開始前是如此,而不是像一些人預測的那樣,911事件過後美國限制移民的政策和中國,印度機會的增加,將會使更多的人返回母國。
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時持有臨時簽證,在美國大學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的外國人中,有62%的人2007年仍在美國。 2007年是有此數據的最近年份。據美國能源部(美國能源部)橡樹嶺科學與教育研究所(橡樹嶺科學與教育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聯合編製的數據,1997年畢業的這類人當中,2007年仍在美國的有60%。
所有在美工作的理工科博士學位持有人中,約四成為外國人,在工程,數學和計算機領域,這一比例更高橡樹嶺研究所分析師芬恩(邁克爾芬蘭)說,我們繼續吸引,留住外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能力,對於提高科學技術投入至關重要。
芬恩說,反映所有可接觸人群情況的數據說明,2007年,外籍理工科博士學位獲得者的「留下率」略高於近幾年。他的研究結果使用了稅收數據來跟蹤畢業生,反映的是美國陷入衰退,多個行業與大學就業前景受損之前的情況。
其他分析人士認為,跡象顯示近期外國畢業生越來越有可能回到母國,特別是在如今美國就業市場疲弱不振的情況下。杜克大學(杜克大學)普萊特工程學院(普拉特工程學院)居留負責人Vivek Wadwha說,我確信,2009年的數據會顯示出一種極大的變化。Wadwha一直在大聲疾呼,提醒人們注意這種趨勢給美國的創新帶來的威脅。2008年10月,Wadwha等人利用註冊Facebook,調查了在美國各級學校學習的1224名外國人。超過一半的印度人和四成的中國人表示,他們希望在五年內回國。
國家科學基金會另一項調查顯示,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後的幾年,外籍博士計畫留在美國的比例出現過下降,後來又回升。2007年接受調查的臨時簽證持有人中,接近80%表示打算留下來,超過一半的人已經有了留下來的明確計畫。
父母分別為小學教師與大學教授的張盈在1999年離開了中國,帶著兩個箱子和2000美元現金來到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韋恩州立大學)。後來他轉到卡內基梅隆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並於2008年獲得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他說,有四五個朋友已經回到中國,自己也曾考慮過回國。但現為卡內基梅隆大學矽谷校區研究助理教授的張盈還是決定留下來。他說,我在這裡度過了10年的光陰,我是花了一些時間才適應了美國生活的,現在會很難適應中國,這叫「逆向文化衝擊」。
盧卡斯太陽,Senaka Buthpitiya,Aveek Pwohit,鄭訴嗯和恆子程等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生一起討論學術問題。在為卡內基梅隆大學招生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年輕人已經不像他那代人那樣渴望來美國。他說,在中國也有其他一些機構可做研究,比如微軟中國(微軟中國),他們可以在那裡獲得輔導與建議,不用到美國來。
據橡樹嶺研究所的數據,2007年獲得美國理工科博士學位的外國公民有16022人,佔總數的46%。相比之下,1997年有12966人是外國人,佔總數的30%。
芬恩說,相比其他領域,物理類學科和計算機博士項目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可能性更大。這些博士項目在中國大陸和印度學生當中很受歡迎,而他們也比來自臺灣,韓國和西歐的學生更有可能留下來。2002年的畢業生中,92 %的中國人和81%的印度人五年過後都在美國,而韓國畢業生和德國畢業生的這一比例分別只有41%和52%。
31歲的梅赫塔(Aranyak梅塔)約10年前從印度來到喬治亞理工學院(美國喬治亞技術研究所)研讀演算法學,並在2005年拿到了博士學位。目前他在谷歌(谷歌)做研究科學家,並且眼下打算留在美國他說,總是有得有失,家庭,文化,等等一切。獲得學術背景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就是你的工作,以及它是否讓你興奮?
沃德瓦使用在線網路LinkedIn找到了1203位已經回國的印度和中國技能型人才。四分之三的人說,簽證問題並不是讓他們回國的因素,職業發展機會,生活質量的考慮和與家人的聯繫,才是主要的因素。約70%的中國人和61%的印度人說,國內的職業發展機會要更好。
國家科學基金會最近表示,2009年4月,各類研究生項目的外籍理工科學生入學人數達到158430人,同比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