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專家提出央行超發貨幣引發通脹的問題,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日前表示,此種說法沒有理論、現實依據。他認為,2009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個特殊現象,基礎貨幣不斷增長與貨幣乘數的擴大,共同造成了貨幣的高增長,下一階段中國應盡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
不承認超發貨幣引發通脹與下一階段應盡快回歸穩健貨幣政策的說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矛盾。沒有超發貨幣,憑什麼要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超發貨幣,為什麼流通中的貨幣量會如此充裕?
雖然不能就此認為生活必需品價格的全面大幅上漲都是貨幣超發引起的,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生活必需品價格的大幅上漲與流通中的貨幣量太過充裕有關,與貨幣的超發有關。即便這些超發的貨幣沒有直接參與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炒作,其進入市場後對社會資本的擠佔,使社會資本沒有出路,也是造成生活必需品價格被爆炒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事實上,今年以來央行的種種舉動,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貨幣已經嚴重超發的現實。如今年1月18日匆匆出臺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就是在一月份前半個月貨幣投放過猛的情況下被迫作出的。而此時,距離央行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繼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只有短短的12天時間。而此後連續出臺的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政策,也意味著貨幣超發已經相當嚴重,流通中的貨幣量已經遠遠超過經濟所能夠接受的程度。經濟容不下這麼多貨幣,出現通脹,就成為必然。
而另一個必須注意的事實是,由於信貸投放過猛,多數銀行都出現了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各大商業銀行都提出了通過市場增發、發債等方式募集資本金的方案,募集資金數量之多,令人擔憂,也令市場恐慌。甚至有專家提出,在目前的情況下,要嚴格控制銀行從股市募集資本金,制約銀行因為募集資金太容易而盲目擴大信貸規模、扭曲信貸結構、降低信貸質量。
更為嚴峻的是,兩年來,銀行新增加的貸款,絕大多數都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體經濟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這也意味著,大量投放的貨幣,並沒有形成實實在在的生產能力和物質財富,而是在鋼筋混凝土之間竄來竄去,創造了GDP,但沒有創造物質財富,更沒有對職工收入增長產生實質性影響。
也許有人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同樣能夠創造財富、創造就業,拉動經濟增長,這話或許沒錯。問題在於,此輪刺激經濟,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資。銀行投放的貨幣,也主要進入了政府的「腰包」,成為政府的負債,成為政府包攬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物質基礎。相反,各種社會資本因為被政府投資大量擠壓,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閑置資金」。這些「閑置資金」除了流向樓市、股市之外,自然會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手段對包括農副產品在內的社會產品進行炒作,導致生活必需品等價格的快速上漲。誰能說物價上漲與貨幣超發沒有關係呢?誰又能否認超發貨幣引發了目前的價格上漲呢?
貨幣超發,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貨幣超發對價格的影響,對通貨膨脹的推動,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需要釐清思路的是,雖然貨幣超發與應對金融危機密切相關。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認為其對通貨膨脹沒有影響。如果這樣,不僅不實事求是,而且相當有害,甚至比通貨膨脹更加有害。因為,它會誤導貨幣政策的取向,誤導宏觀決策,誤導控制通貨膨脹政策措施的制定,誤導社會資金的流向。
所以,有關方面必須正視目前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存在的問題,正視貨幣超髮帶來的嚴重後果,不要迴避責任,迴避矛盾,而要針對貨幣超發的現狀,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貨幣的進一步超發,調整信貸的投放結構和提高信貸的投放質量,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