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面臨通脹升級,這使得中國央行採取更強硬的措施來為經濟降溫。今年製造業工人工資此前也大幅提高,那麼中國現在會不會面臨高工資和高物價互相作用的螺旋式通脹風險呢?
要尋找答案,首先就要追溯至通貨膨脹的來源。國家統計局說,10月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0.1%,非食品類價格僅上漲1.6%。二者綜合起來,總體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增幅就是4.4%,是兩年來最快的增長速度。
其中的罪魁禍首似乎是食品類價格:今年中國經歷了異常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國內供應短缺,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紛紛上漲。
那麼,工廠工人的工資會不會也上漲呢?
非食品類通貨膨脹是中國核心通脹率的主要指標,這也是漲工資後通常會產生的現象。世界銀行(World Bank)駐北京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說,核心通脹率基本是由製造業工資上漲所決定的。高路易是世界銀行最新的《中國經濟季報》(China Quarterly)的主要作者,他發現,製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在2010年前三季度大幅上漲,因為今年早些時候工人的工資大幅增加。
然而,中國的核心通脹率從2009年下降後逐漸回升,今年一直穩定在1.5%左右。製造業商品似乎沒有為CPI上漲貢獻多少。非食品類價格上漲的最大因素是住房,主要反映了租金和電費的CPI的這部分指標在10月份增加了4.9%。其他商品的價格,尤其是服裝和交通,實際上在下降。
世界銀行說,中國總體通脹率雖然可能高於以往,但不會失控。關鍵的原因在於:單位勞動力成本的走勢,也就是為單位生產量支付的工資,看起來仍然不高。
此前,2009年,單位勞動力成本曾急劇下降。整體來看,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自2005年以來幾乎未發生變化。高路易說,製造業似乎能夠通過提高生產率抵消工資增長,我們沒有強有力的理由相信這點有所改變。
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年輕工人越來越少、流動性越來越弱,這仍然可能繼續促使薪水上漲。跟蹤全球勞動力成本的機構IHS Global Insight分析師路易斯(Katherine Lewis)說,她預計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工人每年將會得到9%到12%的工資增幅。她說,這樣看來,2010年的工資增幅是正常的。但各企業能夠從工人那裡獲利更多,從而抵消這些增幅,因此他們不會面臨漲價的太大壓力。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經濟師馬駿說,勞動力市場中可能導致漲工資的變化會在其他種類的通脹壓力中出現。
他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大多數低端製造和服務業工人都是農村的流動人口,他們在城市裡獲得的工資是他們留在農村的「機會成本」,如果最低工資每年漲15%,我們覺得這是很有可能的,那麼農民的務農收入也將出現類似增長。
他說,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方式是什麼?答對了,就是食品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