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移居廣東省十多年的香港老翁,由於不能應付中國日漸高昂的生活和醫療費用,昨日(七日)被迫返港,反映國內通脹不單令中國人民叫苦,香港長者亦難以像過往般倚靠國內較低的生活水平作為養老之所,香港政府的養老制度勢將受到衝擊。
根據規例,六十歲以上的香港長者只須離港少於九十天,便可領取每月一千元的普通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回流的八十二歲香港長者伍政,十三年前因在港無親無故,退休後決定返回位於廣東中山市的家鄉養老,由於他長期不在香港居住,因此不符合領取高齡津貼的在港期限,無法領取津貼;另一方面,因為他不是當地居民,沒有戶口,亦不能享受當地居民的退休福利,在家鄉居住十三年後,因為中山的生活水平日升,醫療費用日漸昂貴,致使積蓄耗盡,被迫回流香港,由政府提供生活所須。他透露,現時中山的安老院,每月須支付一千六百多元院費。
據曾協助相關人士的香港工會聯合會表示,自2008年以來,已協助近三百名長者回流,預期個案日後會陸續增加,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該會促請政府撤銷現時領取高齡津貼的離港期限。工聯會指出,雖然港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縮短領取高齡津貼的離港期限至六十日,但有關長者一般在港並無居所,難以單單為了申請高齡津貼而每年回港居住一段時日,因此未能受惠。該會促請當局修訂政策,讓在境外生活的香港長者也能享受香港的其他養老福利,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社會福利署署長聶德權表示,高齡津貼一向要與香港有聯繫的人士才可以申請,至於部分現時長居內地、在港無親無故的長者,返港後的生活安排,社署會視乎情況,決定是否提供住宿。
截至六月,香港領取普通高齡津貼的長者共有五十萬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蔡海偉指出,目前約有九萬名長者北上養老,其中四萬人定期返港,以保留領取長者津貼資格,倘若放寬離港限制,估計可以令五萬名長者受惠,估計政府每年須為此多付五億港元,庫房應可應付。
工聯會深圳諮詢中心助理主任潘志輝亦表示,港府資助一名長者在港安老的社會福利開支每月達一至二萬元,遠較讓長者在中國內地安老多支付一千元長者津貼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