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告別柏林 德國人期待「再見」(組圖)

發表:2010-10-31 23: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左起:比爾曼和廖亦武 

10月31日,中國獨立作家、地下音樂人廖亦武在德國訪問六週之後返回故鄉。此前一天,他在柏林進行了這次德國之行的最後一場演出,搭檔依然是德國著名音樂人沃爾夫·比爾曼。

10月30日晚19點30分,德國首都柏林巴比倫電影院內座無虛席,400多名現場觀眾期待著廖亦武和比爾曼(WolfBiermann)的聯決演出,其中包括前總統克勒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


德國前總統克勒(左一) 

廖亦武以一曲《河殤》主題曲拉開表演的序幕,「誰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帶著川音的悲愴之聲,讓人們突然回到了80年代末的中國,那個人心思變,群情激奮,最終卻在槍口下萬馬齊喑的年代。

從西德前往東德尋找「理想社會」,最終夢想破滅而回歸西德的比爾曼說,他當年在科隆演出時激烈批評東德政府,從而被後者剝奪了公民資格,無法回家,而廖亦武卻是在觸怒當局之後,14次被拒絕出境。兩個不同方向的禁令,卻顯示了同樣的冷酷無情。

比爾曼回憶道,在廖亦武做客漢堡時,曾和他一起坐在易北河邊,看著一艘裝載中國貨物的巨型遠洋輪緩緩駛入漢堡港。比爾曼突然心生感慨,中國給德國送來了那麼多廉價商品、塑料玩具和電腦配件,這次卻終於送來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雖然弱小,卻異常堅強的戰士,正如德國偉大詩人海涅所說,「一個為了爭取人性而進行自由之戰的戰士」。

在音樂會上,比爾曼承擔了主要的「串場」工作。廖亦武的話並不多,唯有的幾次發言也都是寥寥數語。他的感情和精力都投注在音樂之中,無論是講述中國「古格拉」的《塔里木河》,還是描繪死囚困境的《死刑犯的話》,廖亦武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嗓音隨著磬、簫,乃至算盤的伴奏,演繹出一幕幕中國底層社會的世態炎涼。

「地下的日子,人不如狗

哥哥你莫回頭

背井離鄉,去找自由

自由有沒有」

自由有沒有?廖亦武在離開德國的最後一晚留下的這個沈重的問號顯然打動了很多曾經經歷同樣困惑的人們。曾經有過在極權統治下生活經驗的赫塔·穆勒在台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而前德國聯邦總統克勒則把希望寄託在將來,「廖亦武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訊息:人類一直在努力尋找自由,為自由而鬥爭。沃爾夫·比爾曼參加了這場演出,真是非常棒。他們向我們展示了,人們終究會找到一條通向自由之路。我們都很高興,廖先生找到了自己的自由之路。而如果他能夠再次來到德國,我們會更為高興。‘期待再見'是一個非常美妙的詞。」



来源:德國之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