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公元132一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幹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於俗儒芽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後,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
據說石經立後,每天觀看及摹寫人坐的車,有100O多輛。
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後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罕見。
東漢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4),歷時九年才製作完成,立於河南洛陽原太學門前。由著名學者蔡邕 ,堂溪典,楊賜,馬日磾等建議樹建的。共四十六石 ,殘石分藏洛陽博物館、西安碑林及北京圖書館。
《熹平石經》的書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 制,書丹者自當是如蔡邕一流的國手。試以《周易》經石為例,略作分析。其結體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點畫佈置之勻稱工穩,可謂無懈可擊。用筆方圓 兼備,剛柔相濟,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宮殿廟堂。梁武帝《書評》云:「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觀此可信。范文瀾《中 國通史簡編》說:「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當為的論。近年也有人譏其過於方整,而冠之以「館閣派」。其 實,它整飭而不板刻,靜穆而有生氣,和明清以來風行的拘謹呆滯的「館閣」字,不可同日而語。惟其如此,《熹平石經》集漢隸之大成,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 典範,而且流風所及,至深且遠。漢字字體由隸變楷的過渡,《熹平石經》起了橋樑的作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