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幾次移民熱潮的興起,許多中國人移民海外,選擇在國外工作和生活。他們的父母有的留守國內,有的被子女接往國外,但往往都面臨著同樣的「空巢」生活——
空巢父母日漸增多
近日,國內某媒體連續刊載了兩篇關於華人空巢父母的報導,引起廣泛關注。一篇是妻兒先後赴美,丈夫老顧獨自度過10年孤獨生活,「一家三口10年相聚僅8天」;另一篇講80歲的劉伯兩個兒子在國外事業有成,但劉伯與老伴已在國內空巢20載,「耄耋老人守著電話盼兒聲」。
像老顧和劉伯這樣的空巢家庭在國內絕非特例。隨著幾次移民熱潮的興起,許多國人移民海外,選擇在國外工作和生活。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的父母仍然留在國內,身邊無兒女照料,成為所謂的「空巢父母」。以西班牙華人為例,由於近幾年來旅西華人數量不斷增多,其國內空巢家庭的現象已非常普遍。許多來自浙江、福建等僑鄉的僑民家中,兄弟姐妹幾乎都遷往西班牙,只剩父母在國內獨守空巢;在一些出國風盛行的僑鄉,甚至整個村鎮只有老人留守。在獨生子女佔多數的城市家庭,因子女定居海外而獨守空巢的父母更是數見不鮮。
留在國內的空巢父母面臨生活和心理上的種種問題,於是一些逐漸具備經濟條件的子女便將父母接到國外安享晚年。在國外,這些父母雖然可與子女相聚以慰相思之苦,並且就近得到子女生活上的照料,但國外較大的生存壓力使許多兒女對陪伴父母有心無力。因此,這些父母過著另一種空巢生活:白天子女上班後,他們只能待在家裡,或在有限的小區範圍內活動,語言不通使他們無法跟人交流,總是覺得生活「悶得慌」。
空巢生活難遣寂寞
在國內獨居的空巢父母常常在生活上有各種不便,比如東西壞了沒有人修,生病了也無人照料。許多空巢父母感嘆:「一個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但比起生活上的不便,這些父母的心理問題更為嚴重。北京師範大學李國珍教授的兩個兒子都在國外,如今他與老伴在國內相依為命:「兒子剛出國的那會兒我們沒有感到寂寞,但歲數越大,這種孤獨感就越強烈。」對很多空巢父母來說,平日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子女從海外打來電話。由於很多空巢父母在家整天形影相吊、生活孤單,加之思念遠方的子女,往往心情抑鬱、寂寞難遣,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相比國內的空巢父母,與子女在國外相聚的父母似乎要幸福多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國外緊張的工作節奏讓很多兒女即使有心多陪陪父母也沒有餘力。「獨守空房」的父母又在陌生的國度面臨文化隔閡、語言不通等困難。曾有人將中國老人在國外的境遇戲稱為「五子登科」——聽不懂英語是聾子,看不懂是瞎子,不會說話是啞子,不會開車是拐子,拿起電話答不出、手抖得像呆子。於是,這些父母往往因遠離原有的文化和生活圈子、不習慣海外生活而心生鬱悶,感到寂寞。許多老人因此不願在國外常住。一對去澳大利亞看望女兒的夫婦不到兩個月就提前回國,只因「想念與老夥伴在大樹下下棋、在公園裡舞劍、在家門口吃小吃的日子」。
空巢難題如何破解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多數身在海外的子女都為不能就近照顧國內的父母而心懷愧疚,但談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大都表示自己的矛盾和無奈:自己已在國外奮鬥多年,事業和家庭都在國外,放棄一切回國照料父母不太現實;但扔下父母獨自在國內,生病無人照料,寂寞無處排遣,自己又如何忍心?
將空巢父母接往國外,也遠非解決問題的良策。除了子女因工作忙碌常常無暇顧及父母之外,已在國內生活大半生的父母也很難在一個陌生的新環境裡老有所樂、頤養天年。更何況,中國傳統「落葉歸根」的思想也讓許多老人並不願遠離故土,在陌生的國度終老。這樣的兩難甚至多難選擇,是很多華人不得不面對的生活難題。
「當我老了,有什麼願望,我希望孩子們能在身旁,大家該有多快樂……我只是有一點一點擔心,孩子們不能在我身旁,他們已去了遙遠的國度,留下我一個人孤獨。」水木年華的這首《當我老了》唱出了多少空巢父母的心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兒孫滿堂、承歡膝下」是人步入老年最大的幸福,但這些空巢父母卻不得不在日復一日的孤獨中度過。如何讓這些父母重歸幸福的家庭,是每個華人子女都應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