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別人是很多人的難題,如何婉轉的拒絕別人,又不會失去友誼,真是人生活的一大難題,讓我們來看看唐代詩人如何以一首詩婉轉的拒絕對方。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唐‧張籍〈節婦吟〉
在字面上,這是一首哀怨淒美的詩,其中的名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現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對他人的深情厚意,因為時與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絕之意。
詩首「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少婦直指對方的不是,明知已婚,卻來挑逗,先潑了一大盆冷水。
「感君纏綿意」,因而「繫在紅羅襦」攬鏡自照,令對方「感受到」少婦亦頗動心。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即明白告訴對方,並非沒見過世面,雙明珠固然美而貴重,少婦與丈夫身世非凡,豈會因此就受誘惑?
「知君用心如日月」,肯定對方非一般登徒子,情意象日月一樣的光明正大,絕無污穢之意。。
少婦受感動,然而回首想到良人,當初早已「事夫誓擬同生死」。
少婦幾番思量、矛盾、兩難,最後抉擇的時刻到了,決定「還君明珠」,但少婦心裏仍掙扎,禁不住「雙淚垂」,仰首問天:「恨不相逢未嫁時!」表達出雖是還珠拒絕對方的求愛,然百般不舍、無奈、憾恨之情表露無遺,追求者揮淚之外,大概只能怨恨命運捉弄,挾怨報復的心理應無由萌發吧!
然而這首詩的真實含意並不在此,以下才是詩人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境:
首二句說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婦,還要對我用情,此君非守禮法之士甚明,語氣中帶微辭,含有譴責之意。這裡的「君」,喻指藩鎮李師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來,直接指出師道的別有用心。
接下去詩句一轉,說道:我雖知君不守禮法,然而又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親自把君所贈之明珠繫在紅羅襦上。表面看,是感師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層看,話中有文章。
繼而又一轉,說自己家的富貴氣象,良人是執戟明光殿的衛士,身屬中央。古典詩詞,傳統的以夫婦比喻君臣,這兩句意謂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緊接兩句作波瀾開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鬥爭激烈:前一句感謝對方,安慰對方;後一句斬釘截鐵地申明己志,「我與丈夫誓同生死」!最後以深情語作結,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言詞委婉,而意志堅決。此詩富有民歌風味,它的一些描寫,在心理刻畫中顯示,寫得如此細膩,熨貼,入情入理,短幅中有無限曲折,真所謂「一波三折」。
「你雖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絕。」這就是張籍所要表達的,可是它表達得這樣委婉,李師道讀了,也就無可奈何了。
唐元和年間,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以培植勢力。張籍就曾被李師道看中,想邀他去做幕僚。李師道時任平盧淄青節度使(相當於省長加軍區司令,唐後的五代十國,皆出自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作為祖國統一的堅定擁護者,張籍只承認一個中國,一貫反對藩鎮分裂,但那時的唐王朝未見得是一黨獨大,李師道也並沒有豎起旗幟公然造反,看上的人若是不識抬舉,想捏死也不是太難的事。可憐張籍被逼無奈,居然自比節婦,吟出一首詩來,還留下這麼一句千古絕唱,真難為了這小子。
所以說,張籍的高明,還不在拒絕人而不得罪人的藝術上,歷史證明了張籍對時局把握的準確性。元和十三年,李師道舉兵叛唐,後在諸鎮大軍圍攻下,被所部都知兵馬使劉悟所殺。叛亂平定後,張籍就得到了晉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