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羊城晚報報導,江門市疾控部門經抽樣調查加臨床統計估算,江門市400多萬人口中感染肝吸蟲病的人估計有280多萬,約佔全市人口的七成。本月23日在江門市召開的首屆珠中江消化論壇上,廣東省消化病學會常委、江門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尹合坤向記者透露:出現這麼高的肝吸蟲病感染率,是由於珠三角地區及江門五邑地區的民眾喜食淡水魚生,另外也因現代醫學手段進步後對肝吸蟲檢測水平大大提高。江門市有學者認為,江門人群中肝吸蟲病發病率如此高,與水鄉人傳統的水廁加魚塘養殖方式密不可分。
應酬多,男幹部幾乎都感染
「天氣熱,吃點冰蝦和生魚片比吃熟的更鮮美,誰料差點沒命了」。今年41歲的陳某才是江門市某機關工作人員,由於連日來多餐吃生魚蝦,導致腹痛難耐。前幾日去江門市中心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體內竟然 「養」了近千條肝吸蟲,導致膽管堵塞。醫院確診後,馬上為陳某安排手術治療,使用管膽汁引流液從他體內引出了近千條肝吸蟲,加上排出的體液足足裝滿了兩個500毫升的袋子。
江門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的醫生告訴記者,他們在對江門市某機關普查肝吸蟲時發現,該單位的幹部只有個別人沒有感染肝吸蟲,男性幹部幾乎個個都有感染。這和機關工作人員應酬多吃過魚生有關。
肝吸蟲病在珠三角流行較廣泛,廣東省目前的平均感染率亦呈上升趨勢,感染者主要為私人老闆及幹部。資料顯示,江門市1989年肝吸蟲病感染率只有4.19%,而2004年上升至27.11%,2008年上升至逾60%。江門市有關部門在肝吸蟲病調查中發現:感染人群以機關工作人員為多,其次是水鄉村民,另外商界、小生意人也較多,而企業職工、公司職員感染率較低。
江門市消化病學會臨床治療中,發現少量病人是沒有吃過魚生的,沒有吃過魚生怎麼也得肝吸蟲病?江門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說,不吃魚生,但長期吃未熟透的魚類也會得肝吸蟲病。他近日為一位近80歲的老人家動過手術,老人從來未吃過魚生,但肝吸蟲病來得不輕。老人是膽結石病入院治療的,後來醫生在老人的膽囊中發現,膽囊裡的結石原來是肝吸蟲成蟲。肝吸蟲成蟲約一厘米長,吸附在膽管上,刺激膽管引起膽管炎,導致膽汁無法流出進而引起組織壞死。老人和賣魚的兒子一起住,兒子賣剩的魚常年由他在家處理,他常年吃煮魚片,因生熟處理不好,感染了肝吸蟲也不知道。
淡水魚,生長環境越來越差
江門市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淡水養殖魚類生長的環境越來越差,近年他們檢驗當地產的淡水養殖的魚蝦,發現帶肝吸蟲或蟲卵的機率達90%。
記者本月23日到江門市杜阮鎮長喬村委會採訪,發現這條村村邊有四五個魚塘,每個塘都有一座水廁。村邊還有不少豬欄,豬的排泄物也直接排入魚塘。在江門市水鄉,到處都可見魚塘邊有一座或多座廁所。水鄉人的觀念是塘越肥魚越肥,人畜的糞便餵魚,魚養大再供人吃,誰知這一數十年來的習俗,卻是衛生安全隱患。傳染病學專家說,肝吸蟲蟲卵經人類糞便排出,經水鄉人在傳統的魚塘水廁直排,肝吸蟲卵由此寄生於塘蝦、螺體,塘魚吃蝦螺後轉寄生於魚肉體內,人吃魚後又感染肝吸蟲。
據珠海市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龔飛躍介紹,由於珠中江三地在地緣上接近,市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相彷,所以發病的特點也相似,而肝吸蟲病、肝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在三地的發病率較高。中華消化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消化病學會主任委員陳旻湖表示,要重視改變因民眾不良習俗而形成的地區性疾病,這種病的根治之道是改變生吃魚的飲食習慣。
據瞭解,江門五邑地區河網縱橫、水系發達,農村中各村魚塘上蓋個水廁,人糞直接排放至魚塘的現象屢見不鮮。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