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力過不過剩,劉易斯拐點是不是來臨,涉及中國未來的勞動力就業戰略和政策,需要嚴肅地加以討論。
劉易斯拐點是否來臨,從理論上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我認為,劉易斯拐點在中國沒有到來。主要是出於這樣幾個方面的理論和國情理由。
第一,中國城市化水平還很低,農村人口還要繼續向城鎮流動,包括勞動力。按照劉易斯的模型,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只有在農村和農業中沒有剩餘的人口和勞動力時,才能成立。從統計看,中國2009年城市化水平46.59%,處於低城市化水平國家。只有城市化水平達到70%時,說劉易斯拐點來臨,才比較接近現實。
第二,按照勞均耕地來看,中國農業中有大量剩餘的勞動力。從大數估計,全國近7.8億勞動力中,城鎮固定勞動力大約為2.8億人,農民工2億人,在農村從事農業的3億人。中國目前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農業勞動力在全世界看,也屬於極度過剩的國家。
第三,制度改進和技術進步,將加快農村剩餘人口和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由於中國的戶籍遷移、居住、公共服務、社保等制度的城鄉分割,實際使一部分中年和婦女勞動力不能夠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如果這些制度逐步均等化,農村中的中年勞動力和婦女勞動力就會向城市轉移。而改革是一個趨勢,農村留守的勞動力終究是要向城市轉移的。
第四,劉易斯拐點來臨的一個重要標誌,是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與城鎮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基本接近,中國農業和城鎮在這方面還差得太遠。
第五,分析劉易斯拐點是不是來臨,既要看供給曲線,也要看勞動力的需求曲線和需求趨勢。一是從所有制結構看,國有和集體企業在上世紀高峰時期曾雇佣1.3億勞動力,現在國有企業雇佣人數不到3000萬,集體企業雇佣人數不到500萬,這意味著國有和集體企業減少了近1億工作崗位,而且還在繼續減少。二是從產業結構看,現在40%勞動力在農業,27%在工業,34%在服務業。但去年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降到10%以下。這意味著40%的農業勞動力僅創造了不到10%的GDP,可見農村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城鎮工業和服務業相差有多大。而剛才已述,劉易斯拐點的假設之一是農村和城市的勞動生產率大體相當。三是從企業規模結構,以及每千人口擁有的企業數量看,發達國家每千人45個左右,發展中國家30個左右,而中國只有12個左右,中國小企業少,許多地方都是大型工業企業發展主導,提供就業機會很少。簡言之,無論是從所有制結構,還是從產業結構,還是從每千人口擁有的企業,特別是能吸收勞動力就業的小企業數量看,中國遠遠沒有到勞動力需求把農村過剩勞動力吸收得已經沒有了的時候。
總之,劉易斯拐點沒有來臨。當中國劉易斯拐點來臨的時候,大約是城市化推進70%以上時。因此,劉易斯拐點來臨,恐怕要等到2020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