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0-08-03 12:43:45作者:
中國銀行業早已遠離全盤國有和長年徘徊在破產邊緣的日子,但他們走得還不夠遠。根據上週披露的數據,在他們間接發放給地方政府的7.77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中,有五分之一,即1.55萬億元貸款存在違約風險。這些數字讓人清醒,說明中國銀行業的轉型近年來雖取得了進展,但仍遠未完成。
最新數據背後的誘因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實施的經濟刺激政策。當別的國家窮盡公共財力拉動經濟增長時,中國把大部分負擔轉移到了國內銀行的肩上——其中許多銀行都是上市公司。這是場掩人耳目的刺激:持有中國各大銀行多達四分之一股權的私人投資者實際上資助了北京的放貸熱潮。政府根本沒有通過中央預算實施大規模刺激的組織手段。
由於許多相關貸款投向了回報率很低的公共工程項目,很多人擔心往日的慘淡時光會重現。但事實上,銀行似乎輕輕巧巧就躲過了一劫。正如匯豐(HSBC)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所言:「近80%的項目至少有一些償債能力,這個事實相當令人驚訝。」
但是別忘了,對任何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銀行來說,20%的行業違約率都是毀滅性的。何況地方政府貸款在銀行放貸總額中不是一個小數目:約佔中國銀行貸款餘額的20%。假如對房地產行業發放的貸款(也佔20%左右)轉變為不良貸款,銀行的處境會更加水深火熱。
中國應建立通過中央預算引導大規模財政支出的機制。這會增加政府指導的財政刺激的透明度,減少浪費,也可避免將銀行業置身於危險之中。穩定的信貸供應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如今銀行業已部分私有,這也具有重要意義。雖說政府會出手救助陷入困境的主要銀行,但投資者樂於資助公共項目的情形能夠保持多久,就很難說了。假如北京希望繼續吸引私人資本進入國內銀行——隨著銀行擴張,這一點將越來越重要——就應學會慎重對待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