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起重大事故發生的背後,都存在著嚴重的失職、 瀆職,也幾乎都存在著官商勾結的魅影,這似乎已成為了每起重大事故背後的鐵律。現實卻又總不憚於用最弔詭的形式,向人們一遍遍昭示著 這條鐵律的堅挺。如今,在震驚全國的紫金礦業泄露事件背後,鐵律再現 ——事故背後,官商勾結、期權腐敗的魅影隱約浮現。
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在16日晚再次發生滲漏事故,目前 滲漏點被基本堵截。當地居民稱污染問題與地方政府保護有直接關係。記者瞭解到,紫金礦業公司管理團隊有濃厚的官員背景, 多位管理人員曾供職政府部門。其董事會、監事會成員相當部分有政府部門工作背景。 (7月19日新華社)
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曾對媒體表示:「企業的發展離不 開政府的支持,紫金能高速發展和當地政府的支持分不開。」這句話放在如今「紫金礦業被曝多名領導曾供職當地政府」的語境中,頗能讓人品出背後的荒誕意味。據稱,當地官員與紫金礦業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該 縣政界大部分退休官員,成為紫金礦業的搶奪對象,被委以閑職後,年薪十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而紫金礦業在發展擴張過程中,公司管理團隊有濃厚的官 員背景,該公司多位獨立董事也擁有政府部門工作背景。
展開在紫金礦業任職的官員名單,從縣級到副廳級幹部的 名字均赫然在列,這裡儼然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高官退休俱樂部。不得不說,作為一個環境污染大戶,紫金礦業能夠在污染 的漩渦中發展壯大,與權力資本在其中的參與不無關係。在7月3日發生酮酸水滲漏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嚴重 污染後,紫金礦業直至12日才發布公告,瞞報事故9天。而對於延遲披露消息,站在媒體面前的似乎只有當地政 府,紫金礦業近乎銷聲匿跡。 「圍牆內的事情,企業自己負責。(圍牆)之外的事情, 由政府負責」,面對質疑,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的「圍牆內外」之說,倒是一語道出紫金礦業與政府官員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也許,正因為有著這樣錯綜複雜的權力網路為紫金礦業搭 臺鋪路,一個從2007年至今環保審查未獲通過的污染大戶,才能夠置下游村民反應強烈的污染問題及死魚事件於不顧,一直開工生產;而在此次泄露瞞報事件中,或也正是因為在地方官 場慣常的保護思維下,環境風險才習慣性地被掩蓋,環境執法也才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走過場中,讓瞞報事件悍然發生;而當瞞報事件被曝光 後,也正是在這種組成企業主要架構的權力體系下,政府才最終成為了問題企業的終極代言人,企業卻在事故解釋中徹底噤聲。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企業的發展壯大正是依靠著這種權 力資本的參與滲透——一些有職有權的官員,在位時利用手中的權力建立人脈,對一些企業百般關照,官員與企業間彼此心照不宣地完成公權與私權的交易。而在此過程中,市場自由競爭的公平法則被破壞,公共利 益被蠶食,被關照的企業往往進入特別通道,不管是審查還是執法整改事宜,往往總是一路綠燈。這本身就為權力期權腐敗埋下了伏筆。
而在權力資本轉讓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往往 又成為離任或退休官員「發揮余熱」的第二職業場,正如紫金礦業中容有大量退休和離任官員,且每年領著十幾萬到幾十萬的年薪一樣,這也不過是企業與官員間 完成投桃報李的某種形式而已。
企業的發展固然離不開政府的搭臺鋪路,可當這種本應成 為公共服務的搭臺,卻成為權力資本滲入企業的某種形式,甚至破壞市場競爭規則,損害公共利益,乃至引致重大事故發生時,這種企業依托權力發展,權力滲入企業尋租 的形式,才實在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