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竟是蔣介石首先提出的
「為人民服務」在中國,幾十年來沒有比這更讓人熟悉的了,也沒有比這更神聖的了。在一些國家機關和公權力機構,都堂而皇之地大寫著,鐫刻著這五個大字。它幾乎成為全體公職人員的座右銘。
那麼「為人民服務」一詞在中國是誰首先提出來的呢?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中國媒體都說是毛澤東提出來的。並指出最早公開發表此詞語的是1944年,在悼念張思德的會議上,毛澤東發表了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的演講,於是他的「為人民服務」被中國共產黨人廣泛流傳。但是這一說法有人在網上提出異議。認為文選中最早公開報導毛澤東說「為人民服務」的時間應是在1953年。(見附錄《是誰最先提出為人民服務的?)
現在網上又有文章說1939 年 2 月 20 日毛澤東致張聞天的信提到了「為人民服務」。但此信當時並未公開發表。並不為人所知。即使就按這樣算,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時間最早是1939年。
那麼中國在1939年以前就真的無人說過「為人民服務」嗎?
最近歷史學家、中國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蔣介石研究專家楊天石教授披露的珍貴史實。「為人民服務」是蔣介石首先提出來的。毛澤東說「為人民服務」比蔣介石晚了幾年。
據《瀟湘晨報》副刊《湖湘江地理》第031期(2010.06.29星期二出版)報導:2010年6月21日受晨報大講堂之邀,做客長沙的楊天石,與湖湘地理記者,談論蔣介石與山的情緣。標題為「歷史學家楊天石講述:蔣介石的大山地理」一文所披露的珍貴史實:「上世紀30年代蔣介石在廬山辦過軍官訓練團,目的是培養剿共幹部,他在《暑期訓練精神要旨》中提到‘為人民報務’——‘國民黨幹部要為人民服務’。而毛澤東提到‘為人民服務’是40年代」 。
關於國民黨的廬山軍官訓練團,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單純指1933年7∼9月中國國民黨在江西省廬山舉辦的訓練中初級軍事幹部的組織。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廣義的則除了1933年軍官訓練團外,還包括1934年到1937年,在廬山舉行的各期軍訓團。1934年蔣介石決定在廬山海會寺繼續舉辦訓練團,並正式命名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陸軍軍官訓練團」,廬山軍訓團繼續舉辦了兩屆。因為都在暑期舉行,故又名「廬山暑期訓練團」。其中1937年,蔣介石在廬山開辦綜合性的「第二屆廬山暑期訓練團」。由於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特別是華北事變,打破了蔣介石依靠外交途徑解決中日問題的幻想。抗日,成為全國人民無法迴避的現實主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該年開辦了二期訓練團,其任務是為抗日軍隊培訓軍官,學員也多來自各抗日軍隊。7月1日,第一期開學。第二期仍於7月26日開學,8月下旬畢業後,因77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日戰爭。各學員歸隊,馬上開赴抗日戰爭前線。此後國民黨再未在廬山舉辦過軍訓團。由此可見,蔣介石說「為人民服務」的時間在1933年到1937年之間,最遲不會超過1937年8月。而且是公開發表的,而毛澤東說「為人民服務」的時間最早是1939年給張聞天的信中提到的,而且此信並未公開發表,就是這樣來比較,毛澤東說「為人民服務」,也比蔣介石晚了2年時間。由此可見中國首先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是蔣介石,而不是毛澤東!毛澤東說「為人民服務」是拾蔣介石的牙慧,是抄襲蔣介石的。
蔣介石提出「為人民服務」後,國民黨的報刊就此曾廣泛報導和宣傳過。並將「為人民服務」作為三民主義的重要內容在全國宣傳實施過。如國民黨主政西北的高幹胡宗南在攻下延安後曾在延安城設立「為人民服務處」服務內容包括髮放賑濟、免費治病、代寫書信等等。服務處掛牌那天很是熱鬧,因為張貼的通告說,延安城內不管男女老幼,只要來就發給救濟金法幣二十元,或者布二尺,或者米二升。
(附錄)是誰最先提出為人民服務的?
世界上最先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是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在葛底斯堡前線宣稱「由人民選舉產生的、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政府不會從這個地球上消亡」。
林肯的為人民服務的提法為孫中山所接受,成為舊三民主義的一個重要來源。
思德死了以後,毛澤東在追悼會上發表演說,現場演說隻字未提到為人民服務,延安新華日報即時發表了這篇現場演說,也隻字未提到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經多次轉載,每次轉載均隻字未提到為人民服務。最初見到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樣的是53年版的毛澤東選集,直到那時才將紀念張思德這篇演說的題目定為《為人民服務》,至此毛執政4年之久,紅寶書中終於出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字樣。
来源:凱迪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