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對樓市打擊巨大,對股市有連帶負面影響。
同樣的調控手段,在證券市場反應完全不同:2007年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股市8次上漲、2次下跌;今年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股市全都下跌;估計此次上調也不會太出意外。
原因之一:加劇市場已經產生的資產品價格向下預期。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逐步退出不可動搖。
2007年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在全球資產泡沫、通貨膨脹惡化的趨勢之下出臺的。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與一兩次加息於事無補,反而被當作利空出儘是利好,大肆炒作。而今年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是在實體經濟不穩定、樓市成交量大跌、股市開始下挫。如果說2009年是有意製造資產品價格泡沫,那麼今年就是擠泡沫的關鍵年份。市場已經對此產生了明確預期,目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大幅下挫是價格下挫的前奏。
如果還有人奢望房價在調控之後出現報復性反彈,相當於希望中國爆發一次經濟危機,此時房地產將再次作為中國經濟的救命稻草。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不大,因為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4月份,中國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商務活動狀況指數為63.0%,環比回升4.6個百分點。由於非製造業沒有綜合指數,通常以商務活動狀況指數來反映非製造業經濟總體變化,上月商務活動指數的變化,說明當前我國非製造業的經濟活動整體趨於活躍。而中國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連續第14個月增長,說明製造業仍然處於活躍區域,央行因此有了繼續調控貨幣的底氣與空間。
原因之二:是貨幣流動性下降。一直有學者認為目前貨幣過多,只有加息才能抑制通脹。事實上,僅靠CPI與PPI難以準確度量投資與物價熱度,資產品價格必須作為重要的參考因素。在CPI與PPI之外,FPI(Financial Price Index)即金融資產價格指數對於貨幣政策會有重要影響。
去年中國實體經濟還未顯示出熱度之時,房價已經瘋狂上漲,證券市場緊隨其後,市場有識之士再次呼籲,關注CPI的同時必須關注FPI。在寬鬆的貨幣政策逐步退出的關鍵階段同樣如此,如果資產品成交量與價格大幅下挫,等待政策的後續效應是理智選擇。一旦房地產市場與證券市場下挫,將導致財富蒸發與貨幣週轉速度下降,也就間接導致基礎貨幣下降。
投資熱已有下降先兆。抑制地方融資平臺的借貸與房地產降溫,使得銀行相關投放受阻,需買入票據來補其餘的信貸額。與去年增發票據擴張實際信貸額不同,今年銀行反其道而行之。說明貸款規模開始收縮後,銀行貸款大部分進入實體經濟,以貸款餘額推高資產品價格的故伎受到嚴厲打壓。
與此同時,敏感的民間拆借利率大幅攀升,今年3月份以來,珠三角地區民間拆借利率大幅攀升,當前折合年率居然高達100%,溫州等地同樣如此。在信貸重壓之下,去年的投資熱潮已經引發部分領域資金鏈緊張,以天價大肆拿地的房地產企業已經呈上祭臺卻不自知,還在嘴硬。
原因之三:是彌補去年過分擴張的融資缺口。去年的過度擴張使金融機構進入危險境地,為了彌補資金缺口,銀行再融資勢不可免。
建行4月29日發布公告稱,擬按每10股配0.7股的比例在A+H兩市同時配股融資,用於補充資本金。雖然再融資A股的融資額僅為30億元左右,大頭在H股市場,但對於市場而言仍屬於負面消息。關鍵是後續的銀行,排隊等待上市的金融機構,以及塗脂抹粉之後的農行上市壓力,所有這一切都讓投資者如驚弓之鳥。一直以來,管理層總以再融資不多說事兒,但中國證券市場的資產注入、分拆上市、整體上市,哪一項不讓投資者付出等同於淨資產十倍以上的真金白銀?今年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必須要為去年的擴張政策買單,否則,今後買單的將是全體納稅人。
日子難過的還有製造業,原材料成本節節上升。僅舉一例,目前物流成本已超2008年高位,上市公司2009年年報與一季報雖然美妙,但大多數隻是過去資產價格泡沫與寬鬆信貸的夕照。
正因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包含著以上種種選擇,雖然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不過回收3000億元的資金,但市場反應卻遠不止回收3000億元,影響遠超過央行發行央票回收1萬億以上。
讓投資者略可安慰的是,與打壓房地產市場不同,證券市場仍然受到呵護,結構性機會依然存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打消了短期內加息的可能性,正因為資產品價格已停止瘋狂執著,5、6月份央票大量到期的時間窗口,加息的可能性反而不大。同時,由於人民幣絕對不可能大幅升值,與美元之間利率空間不大,外資雖然湧入中國,企業將外匯轉為人民幣、借入外債的過程還在持續,瘋狂的程度將略有下降。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組合拳中的一掌,對樓市的作用甚於股市。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