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的演出戲臺是傳統木雕金碧輝煌的「彩樓」。張銘宏攝影
布袋戲又名掌中戲,歷史久遠。中國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就有掌中木偶戲;清乾隆以後布袋戲開始風行起來,採用地方戲曲,擴大舞臺,充實前後場,鑼鼓管弦漸臻齊備,成為一種精緻的民間偶人戲。1750年代,大量閩南移民進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
布袋戲的演出戲臺是傳統木雕金碧輝煌的「彩樓」。傳統布袋戲戲偶約為30公分左右,角色分為生、旦、淨、末、醜、獸、雜七種。每一尊戲偶都是精刻細雕而成,髮飾、配件、服裝都有考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被稱作古冊戲。
布袋戲分為文戲和武戲,伴奏音樂以南管、北管音樂為主。主演是布袋戲表演的靈魂人物,演師要具備豐富的文學素養,純熟應用角色的聲音變化,將民間的俚諺、歌謠及文章典故,透過角色自然表達出來。
1920年代,以武俠戲為主的劍俠戲逐漸在民間發展,劇情多採用清末民初的武俠小說,例如《七俠五義》、《小五義》等;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劍招與武功的展現。
到了1950年代,金光戲開始在中南部野臺戲發展。劇情及主角創新、佈景華麗、戲服金光閃閃,並且加入聲光效果。音樂則以唱片播放的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後臺音樂。
1962年,李天祿主演的《三國誌》創電視布袋戲先河。爾後「真五洲園劇團」黃俊雄的《雲洲大儒俠──史艷文》在電視臺演出,造成轟動,四年內連演583集,締造了全臺灣97%的電視超高收視率,一時形成社會話題。劇中的許多人物,至今仍讓民眾印象深刻。
近年來鄉土與文化保存意識抬頭,布袋戲班開始進入校園傳藝及劇場演出。知名戲班、演師也先後前往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地巡演,獲得一致好評。走入末路的傳統布袋戲似已漸露曙光。
来源:看雜誌49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