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四十種生活故事集 要讀者觀死知生

發表:2009-11-13 15: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世界末日話題持續發燒。但人躲得了末日,卻逃不過死亡,死後世界又是如何?故事集"死後四十種生活"對死後世界提出各種奇幻假設,藉死亡探討生命意義。

"死後四十種生活"由40篇各自獨立的短篇故事組成,是美國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於2月推出的作品,也是時代雜誌夏日選書之一,已被譯成17種語言。

臺灣中文版10月上市,曾獲各大網路書店推薦。其內頁插畫由高人氣部落客插畫家伊卡魯斯操刀、封面設計由曾獲金蝶獎的王志弘擔任。

在"死後四十種生活"中,死後和死前世界極相似,讀者不但可如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的孔子般"觀生知死",也可"觀死知生",藉旅行於40個不同的死後世界,反思生命的意義。

英文書名"Sum"源自拉丁文、可見於笛卡爾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我存在"(sum),即顯示作者藉"不存在"探討"存在"的企圖。

在大衛伊葛門假想的死後世界中,上帝可以是小說"科學怪人"作者瑪麗雪萊的粉絲,把自己比作科學怪人的創造者;也可以是"死後世界創造公司"的老闆,因公司無法推出令客戶滿意的"死後世界"商品,深夜輾轉難眠;更可以是因無法即時更新人類罪孽與善行記錄、管理世界績效不彰而遭削權的可憐經理人。

在書中所述的另一些死後世界中,人可以決定自己下輩子的身份;也會發現自己不過是執行程式的小零件;更有可能被強迫在一定時間內,一次經歷生前所有同類經驗,例如在5個月內不斷在馬桶上翻雜誌,或在200天內不斷沖澡。

大衛伊葛門曾說,他不是信徒,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不可知論者,而是"可能主義者"(Possibilian),如科學家般積極提出、謙遜包容對生命存在形式的各種假設。

在2月一次美國電臺訪問中,大衛伊葛門首次定義"可能主義"。由於"死後四十種生活"在歐美世界暢銷,"可能主義"已在英語網路世界中成了熱門名詞,在臉書(Facebook)上也有"Possibilian"社群。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