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鋼事件警示中國:國企改革進入誤區(圖)

作者:季 實 發表:2009-08-05 05: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7月24日,吉林通鋼集團部分職工不滿河北建龍集團對通鋼集團進行增資擴股,在通鋼廠區內聚集上訪,建龍集團派駐通鋼公司總經理陳國君被毆至身亡。近年來,涉及到國企重組引發的勞資衝突事件屢有發生,然而像通鋼重組那樣演變成如此慘烈的悲劇卻不多見。此次事件足以令人警醒:國企職工為什麼如此激烈反對民企的兼併重組或控股,陳國君要求復工的主張何以激怒工人引來殺身之禍,國企背後的地方政府究竟應在企業經營管理、乃至重組中扮演什麼角色?本社匯選有關論點,供讀者參考。

一、漠視職工合法權益 通鋼悲劇響警鐘

1、抗議重組引發血案 國企改制大潮驚人一幕

7月24日,在"國退民進"的改制大潮中最極端的一幕不幸發生:吉林省屬國企通化鋼鐵集團近3000名職工集會抗議知名民企建龍集團入主,竟將後者委派、剛到任的總經理陳國君圍毆致死,集糰子公司通化鋼鐵停產11小時。當日晚間,吉林省政府緊急宣布,建龍將永不參與通鋼重組。這起震驚全國的公共事件在政府出面"解圍"後,事態方趨於平復。(北京《中國經濟週刊》)

 
7月26日,吉林通化,人們聚集在通鋼辦公區內。

據報導,醫務人員和警方數次試圖解救陳國君,均被人群堵在外面。吉林省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省國資委主任等領導帶隊到達通化鋼鐵,亦無法救出陳國君。直到吉林省國資委宣布,重組方案永久作廢,職工抗議方才結束。(浙江《青年時報》)

民營兼併重組國企的"大戲"就這樣在一場巨大風波中夭折了。國企改制是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這在鋼鐵行業尤為明顯,而這次的抗議事件可能會令北京整合中國鋼鐵業的努力受阻。中國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央政府希望消除過剩的產能,創造更大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鋼鐵企業,而行業整合就意味著要實現工廠現代化以及裁員。(新加坡《聯合早報》)

2、越改制越吃不上飯 建龍通鋼宿怨由來已久

據國內媒體及網民披露,建龍與通鋼間的"恩怨"由來已久,這次建龍集團重組通鋼集團是在吃"回頭草"。--導致陳國君之死的直接導火索,是7 月24日前一天,從長春通鋼集團總部傳來建龍二次入主通鋼,並持有通鋼集團65%股份。2005年,建龍曾經入股通鋼,去年金融風暴後由於企業虧損,建龍遂於今年初從通鋼撤股。隨著國家4萬億刺激經濟的效應開始顯現,今年6月通鋼首次扭虧實現盈利6000餘萬元,於是離開僅3個月的建龍又殺了個"回馬槍 ",再次入股通鋼並絕對控股,同時宣稱將大幅度裁員,終於激起了工人及家屬憤怒。企業虧損的時候撂挑子,而國企走出陰霾又回來了,這個結局哪個國企職工會接受?(甘肅《西部商報》)

通鋼職工的憤怒不是沒有道理的。通鋼目前擁有近3萬職工,管理層與職工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薪水過低、頻繁加班、職工福利"等方面。而且建龍的每一次折騰,都是工人在付出代價,一位通鋼中層職工表示,自從2005年通鋼改制後,通鋼職工的工資"就沒有上漲過,反而一降再降","廠裡越改制越吃不上飯"。去年企業虧損,一再限產,職工工資從2000元減到每月人均300元,一個工作了27年工齡的退休職工在去年底,一個月只能拿到200塊錢的收入。"廠區及職工家屬區乃至整個通化市二道江區的供暖都無法供應",而作為總經理的陳國君,據說年薪高達 300萬元。其間,勞資摩擦時有發生。(浙江《青年時報》)

因此,建龍重組通鋼的消息對通鋼職工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他們不願面臨重組後可能下崗的命運,不願失去養家餬口的微薄薪水,更不願失去政府補償的退休金......但在整個重組過程中,誰也沒有與通鋼職工溝通,信息不公開、利益不均衡,以至於普通職工情緒被輕易點燃。最終,他們在事件末尾忽然出場,為重組畫上了一個血淋淋的句號。(美國《僑報》)

3、新任總經理被打死 "讓工人全下崗"激化矛盾

7月24日的早晨,應該算是陳國君上任通鋼公司"總經理"的第一天。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與職工就建龍集團控股通化鋼鐵一事進行談話,以安撫職工對企業改制的不滿情緒。(河北《燕趙都市報》)

當日上午,近3000名在職員工及職工家屬在通鋼辦公大樓前集會,並高舉"建龍滾出通鋼"等標語,高喊口號,由於人數增加,場面無法控制。有知情人士稱,10時30分左右,陳國君進入"老焦化樓"想安撫工人。此時,不滿建龍控股通鋼的職工及家屬已經封堵了鐵路運輸線,造成1、2、3號高爐先後停產。一名通鋼職工說,"他們聽說陳國君在這裡,就衝了過來,用暖氣片撞開了二樓的防盜門。"

會議室裡,工人們高喊"建龍滾出通鋼",要求陳國君離開,"通鋼的事情與你們無關!"陳國君寸步不讓,嚴厲要求工人回到工作崗位。"三個月內讓你們全部下崗",通鋼工人說是陳國君的這句話激怒了大家,引起了大家的群毆。"眾人停手後,他還嘴硬,說他帶來了幾千人,三年內不要通鋼一個人。"這句話更是激怒了大家,一群人把他拖進走廊進行群毆。(廣東《羊城晚報》)

第一次毆打並不嚴重,陳國君躲了起來。一些人逐個房間砸門,結果沒找到,最後在倉庫的一個工具箱裡找到了。陳國君最少被群毆三次。牆上的大洞可以看出當時激烈的場景。"陳國君最少被群毆三次",被從二樓樓梯上打得滾落一樓,"他嘴裡喘著粗氣,但不會說話了"。此時為 16時30分左右。大約19 時,陳國君已經不會動彈了。22時許,聚集人群散去,被公安、武警"搶"回來的陳國君滿身傷痕,當晚23時搶救無效死亡,"死狀淒慘"。(湖南《瀟湘晨報》)

"陳國君剛被我們送走了,這才3個月又來了。即使不是陳國君,只要是建龍集團的人來了就不行。"採訪中,職工們都對陳國君的死不帶有同情之心,顯然,他們"受夠"了建龍集團。(山東《魯中晨報》)

二、建龍總經理被打死 "不明真相"誰負責

1、反覆提及"不明真相" 通鋼事件說法耐人尋味

近年來,"不明真相"一詞經常出現在群體性事件過後的官方解釋或見諸媒體的新聞通稿之中,以搪塞輿論,通常的表述是"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在發生群眾大規模聚集的事件後,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會不假思索地祭出這一說法,且使用一分為二劃分陣營的方法,指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受"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蠱惑與挑唆。貴州的"瓮安事件"、雲南的"孟連事件"、甘肅的"隴南事件",事發之初,都能看到這樣的"定性怪圈"。這與我們過去一直說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形成了南轅北轍的反差。

日前,吉林通鋼集團通化鋼鐵股份公司發生群體性事件後,"不明真相"一詞再次被反覆提及。這一說法耐人尋味,值得反思。(上海《東方早報》)

如果說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是"不明真相"的群眾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蠱惑、挑動的話,那麼在事件發生之前為什麼不能讓群眾知道"真相"?或者在事件醞釀階段和剛露苗頭之時,用公布的"真相"平息群眾的疑問,把群體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狀態?說群眾"不明真相",並不等於真理站在了自己一邊,反而暴露有關部門沒有盡到應盡職責。要知道,改制是事關職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職工有權利知道改制的過程、改制的方案、改制的辦法、改制的措施,以及戰略投資者的情況、企業的發展目標、職工利益的維護等。那麼,吉林省有關部門和通鋼集團有沒有把改制的相關情況及時向職工通報呢?如果進行了通報,怎麼還會出現"不明真相"的問題呢?(浙江在線網)

而且,指責參與群體性事件的群眾"不明真相",無異於就說老百姓沒有分辨事非的能力,這與事實不符。不容否認,有些事件確是因信息不實造成一些群眾盲目參與,但即便是這樣的事件,一般也有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瓮安事件最終證明當事人是因溺水死亡,但根子上卻與當地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屢有發生,群眾安全感指數很低,幹部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相關。同樣,通鋼事件是不是也有企業在重組過程中,沒有照顧到職工利益的問題?(北京《法制晚報》)

2、極少數人造謠教唆 官方恐有推卸責任之嫌

對此次惡性事件,吉林省國資委副主任王喜東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是因為個別內退人員及退休人員利用一些人員特別是非在崗人員"國有情結"較深,對通鋼集團現狀與長遠發展特別是即將實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資金所面臨困難不瞭解的情況,製造謠言,激化矛盾,鼓動一些不明真相人員,在通鋼辦公區內聚集造成的。(北京和訊網)

2005年末,民營企業建龍集團正式收購通化鋼鐵時並沒有受到通鋼職工的歡迎,在鋼鐵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通鋼集團連續虧損,工資也減為每月人均300元。今年初,建龍宣布退出通鋼,但幾個月後,由於市場好轉,通鋼扭虧為盈。這說明,通鋼的困難不是不能解決,也不是非走民企並購這條路不可。然而,正當通鋼扭虧為盈之際,本來已經宣布退出通鋼的建龍又宣布將再次入主通鋼並直接控股這家老牌國企。這種說進就進,說退就退,把吉林最大的國資企業如玩物一樣耍來耍去的做法,吉林省國資委並沒有做出任何清楚的解釋,如此貓膩感十足的重組,又怎能不讓"謠言"四起?這種信息不公開造成的群眾 "不明真相",政府難辭其咎。(廣東南方報業網)

記者注意到,在重組之前,建龍集團是通鋼集團的第二大股東,此次重組是將建龍持有的36.19%股權,上升為65%,即控股。此調整得到了吉林省國資委的同意,相關報導還稱,"為保證此次增資擴股方案的順利實施",吉林省政府成立了專門工作領導小組,於7月22日到通鋼集團進行工作。既然有前期工作,但仍然引起如此嚴重的事件,前期工作做了什麼?(廣東《21世紀經濟報導》)

因此,把群體性事件說成是少數人教唆"不明真相"群眾引發的,顯然有推卸自己責任的嫌疑。一方面是群眾"不明真相",見到風便是雨,沒有自己的主見,跟著瞎起鬨。另一方面,是極少數人"別有用心",對社會不滿,蓄意製造事端。地方官員的失職、瀆職所引發的矛盾,就這樣被"四兩撥千斤"地化解了。而且,群眾"不明真相",政府有關部門本應反省與自責才對,卻被個別不知害羞的官員理直氣壯地拿來做了推脫責任的擋箭牌,這種"是非顛倒"做法的背後暴露出的是某些官員缺乏面對工作中缺點與失誤的勇氣。(北京華媒網)

3、通鋼慘劇絕非偶然 事件善後考驗各方智慧

在網路上,輿情基本一邊倒地傾向於通鋼職工,通鋼事件更多得被貼上了"工人集體維護自己利益,抗議改制,打死資本代理人"的維權標籤;而對於重組方建龍集團,以及遭毆致死的資方代表、職業經理人,則多加貶斥,鮮有同情。有媒體感慨,"這令人感覺剛剛發生的是解放前才能看到的工人運動,而不是一場刑事案件。"

事已至此,儘管吉林當地公安機關已對此成立了專案組進行偵查,但對打人凶手的追查已非公眾關注的焦點。如果只是尋找打人凶手,而不清理導致此群體事件發生的本質因素,則此事件依舊只會是"偶然事件"。很顯然,通鋼事件所曝出的問題絕非偶然。(香港《經濟導報》)

國企改制重組已大規模推進多年,並且在可預見的將來,"國退民進"依然會持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國企、民企、職工三方的利益如何平衡,是一個普遍求解的問題。此前,對利益問題處理的粗線條,使得其間的博弈與摩擦時有發生,但都沒有像通鋼事件這樣暴力與血腥。通鋼事件只不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將這種典型的利益衝突撕裂。

事實上,通鋼事件的結局並非"工人們的勝利",而是各方皆輸。重組方為自己謀利無可厚非,但錯在"吃相難看",最終竹籃打水。而參與"維權" 的受害者們,可能同時也是施害者甚至自身苦難的製造者--此事之後,誰來接手這塊燙手山芋?依靠民眾按本能衝動行事,只可能是社會的全面倒退。而作為國資監管者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地方政府在類似事件中究竟是到位、缺位還是錯位?也值得反思。(香港鳳凰網)

三、甩職工如同甩包袱 國企改制後遺症

1、民企並購唯利是圖 建龍入主通鋼緊急叫停

7月24日,陳國君被毆打死亡當日,吉林省國資委宣布,建龍鋼鐵集團將永不參與通鋼集團重組,這也意味著雙方的重組協議被永久性終止。在宣布建龍退出重組之後,據說通鋼廠四週到處鳴放鞭炮。通鋼廠上一次鞭炮齊鳴是在09年3月建龍經營通鋼出現虧損退出時,至此,一起鋼鐵業"民進國退"的改制事件以悲劇告終。建龍集團收購通鋼後沒能扭轉頹勢,反而在危急時刻放棄通鋼,隨後在重現轉機之時再度殺回,正是這種民企在併購中表露出的唯利是圖,激化了本來就糾葛重生的勞資矛盾,終於激起了重組完全被排斥在外的工人及家屬的憤怒。(北京經濟觀察網)

近年來,資產重組是中國國企改制的一個常用手段。在資本市場上,資產重組更是深受市場炒手青睞的熱門題材。然而,與資產重組的火爆相伴隨,因之而產生的矛盾也已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社會問題,只是由於它通常發生於企業內部而被屏蔽掉。但是,通化事件終於使這一矛盾以一種尖銳的形式暴露在世人面前。(北京《中國青年報》)

通鋼事件可謂是"民進國退"後遺症的集中表現。進入國企的民營資本希望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不幸的是,國企往往冗員眾多,產權關係複雜,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陷於利益糾紛的泥潭。一些民營企業往往是辭退原國企職工,把所有的社會責任推給政府。而作為一個擁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國企,通鋼的數萬名職工對企業的情感因素也無法忽視,從以前的"大鍋飯"狀態一下子過渡到民企的新型雇佣關係,所有的國企隱形福利將全部消失,對許多老國企的職工而言,在心理上也無法一下子接受。(廣東《珠江晚報》)

雖然民企的效率要遠遠高於國企,但我們也不願看到,在缺乏監管的環境下,民企對國企的破壞力要遠遠高於國企內部的內耗和低效。很多國企改制一次,就是被形形色色的投資者洗劫一次,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投資者報》所報導過的吉林製藥(000545),兩次改制,遇到的都是資本大鱷,留下的都是巨額債務窟窿。(上海《每日經濟新聞》)

2、國資委熱衷"拉郎配" 陳國君成了改制犧牲品

就通鋼集團24日爆發大規模群體事件,吉林省國資委於27日發布消息稱,建龍集團增資擴股通鋼的方案仍是最有利於發展的方案。作為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並享有收益的政府特設機構,國資委的首要目標是"加強對國有資產的保護"、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它是企業的股東,對國有股的處置,考慮的是國有資產的利益最大化,依據的是相關法律法規。從這個角度說,國資委對企業職工似乎並無義務。吉林國資委對改制方案的理直氣壯,原因恐怕就在於此。也因此,即使在工人表示不滿後,仍堅持方案"最有利於發展"。(廣東《南方都市報》)

拋開建龍收購過程中職工安置上處理的拙劣,以及通化鋼鐵萬名職工暴力事件的慘痛後果不談,單從這一併購案本身來看,其暴露出的是中國鋼鐵企業整合重組中的體制缺陷,是一種許多地方政府的慣用做法--" 拉郎配"式企改,即在國企改制過程中,不進行認真的調研,不根據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更不會去徵求企業的主人也即職工的意見,只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願望將國有企業"許配"給自己心儀的企業。至於這種"拉郎配"式的企業改制究竟會產生怎樣的惡果-- 譬如兩家企業"婚後"在情感上和運營模式上是水乳交融還是矛盾重重,職工會不會產生牴觸情緒甚至是對抗情緒,企業績效和利潤是否會比改制之前更好,職工安置去向會不會出現問題,國有資產會不會流失等等--卻無暇顧及。(北京財訊網)

翻開近年來中國鋼鐵業的重組案例不難發現,多數並購是在地方國資委主導的內部國有鋼企之間展開,或者是民營鋼企之間的併購,國有和民營之間跨所有制的併購極少發生,這正是通化鋼鐵並購案的特殊性所在。雖然1995年開始中國就提出由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但是過去的那種思想在鋼廠職工中卻很難根除。"人人都有工作"正是計畫經濟體制的最大優點,民營企業建龍集團收購後大幅度裁員的傳聞,直接引爆了已積蓄已久的矛盾,引發了通化鋼鐵職工的極端行為。可以這樣說,通鋼事件是國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劇,陳國君和通鋼那些每個月拿著幾百元的工人一樣,都是這場改革的犧牲品。(河北長城在線網)

3、閹割職工基本利益 事件暴露國企改制弊端

一起旨在煥發企業活力、本應受到職工歡迎的企業重組,竟然演變成了千名職工將入股企業派駐的總經理毆打致死的群體性事件。吉林通鋼這起事件的調查結果雖未正式公布,但從已有的報導看,職工權益受損是引發群眾情緒失控的重要原因。(北京新華網)

通過對"通鋼事件"這隻麻雀的簡單解剖,可以清晰地看到,無視國有企業職工權益的重組,是罔顧歷史的重組,也是不完善的重組。國有企業通常都有悠久的歷史,職工長期在一個企業工作,在計畫經濟時代,他們的工資雖然比較低,但有住房、看病等福利保障。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這種模式已經基本上被拋棄,職工的社會福利不再由國家包辦,但這勢必要求提高職工工資,以彌補職工在這方面所遇到的缺失。然而,在我們經常看到的資產重組案例中,企業職工卻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基本權利被架空。(北京中國網)

從一些地方政府對於國企改制的舉動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來的另一個真相是:某些國企改革,就是脫離於普通職工的改革,這個改革可能就是以擺脫普通職工為代價的--將原本的職工之於企業的主人地位轉化為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關係--一旦這種關係成立,企業為降低成本,要做的必然就是裁員、降低職工收入、甩脫退休職工包袱。(北京法律界網)

在企業轉制過程中,廣大職工作為奉獻過青春和汗水的勞動者、作為企業的股東,他們的權益理當受到保障,要求理應受到重視。當利益訴求和意見表達渠道受阻時,這一矛盾就會以極端激烈的形式爆發。如果在整個收購過程中,職工基本的生存權利沒有受到剝奪,通鋼職工又何至於將高管圍毆致死後,仍不讓醫護人員和警方救護?(河南大河網)

四、主人翁淪為"主人空" 職工需要話語權

1、工人缺席"資本盛宴" 通鋼敲響國企改制警鐘

通鋼一直極為緊張的干群關係,使得24日剛剛履新的陳國君不得不面對極度情緒化的萬名職工。與目前資產重組流行的模式一樣,通鋼重組選擇的也是"國退民進"的路徑,民營企業身份的建龍集團參與了重組並掌控了國有企業通鋼集團的實際控股權。新華社為此發布的新聞稿說,有關方案經過吉林省政府的多次討論和慎重研究。從法理上說,吉林省政府作為通鋼國有股的代表者,具有參與重組的資本性權利。但是,通觀整篇報導,看到的只有吉林省政府活躍的身影,卻沒有看到通鋼的職工在整個重組過程中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他們處於"失蹤"的狀態,只是在這一事件的末尾忽然出場,並以極端的方式使重組宣告失敗。(遼寧東北網)

顯然,通鋼事件自始至終是吉林省國資委在代表通鋼集團與建龍進行談判,作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企業職工的話語權被忽視。既然建龍並購通鋼激起的民憤如此之大,何以建龍再次入主還能順利進行?應該說,通鋼事件是中國國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劇。(廣東南方新聞網)

在如今這個"資本為王"的時代,資產重組總是在資本擁有者之間展開博弈與交易,企業職工的利益往往被架空,話語權往往被忽視。近年來,涉及到國企重組引發的勞資衝突事件屢有發生。但在企業卸掉"包袱"重煥生機的"資本盛宴"中,工人階層卻不能入席,"企業主人翁"便成為一個畫餅。

2005年,中國曾掀起規模極大的國有資產流失大討論,國資流失也成為官商腐敗的同義詞。但事實上,公眾之所以如此反對,不僅在於國資的流失,還在於國有資產的分配不公。因為國有資產的"賤賣"從表面上看,社會財富沒有損失,只是改變了其在社會中的分配,但這種分配明顯偏向了相關利益主體中的強勢群體,弱勢群體則被邊緣化,甚至連其原有的利益也遭到侵蝕,這自然會引發利益受損群體的強烈不滿。(香港中評網)

2、通鋼事件血的代價 工人須有代言人話語權

當然,不能因為重組中的糾紛,就放棄中國國企市場化進程,更不可漠視工人們的正當利益訴求。在通鋼事件中,以及類似國有企業重組案中,工人作為一個利益集團,應該有自己的代言人,應該有法律保障的話語權。只有建立了正常的渠道,才能調解利害關係,化解可能的衝突。(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長久以來,國有企業往往沒有尊重職工的習慣,企業如何發展、怎麼折騰,都是官員領導的事,誰來當一把手,更是上面說了算;許多企業本身空空的,領導卻是腰包鼓鼓;下崗失業的是普通職工,自大自肥的是國家幹部。而國有企業,原本都是把職工看作是"主人翁"的。國有企業的被兼併、被重組,不像資本家的企業那樣可以無視職工的意見。(湖北荊楚網)

但遺憾的是,當下一些地方職工利益受損,尋求解決的渠道往往不暢,問題很難及時解決。一些群眾只好將希望寄託在將事情鬧大上,這正是暴力思維產生的深刻根源。頻頻上演的"鬧大維權",令人感到悲哀。它折射出合法維權通道的淤塞,以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冷漠。在一次次反映問題石沉大海,一趟趟上訪舉報無功而返的背後,民怨在一點點地積累,最終在某個時段集中爆發出來。而這些"鬧大維權"的先例,又在傳遞一種極其錯誤和危險的信號,驅使更多的人採取極端和過激的方式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山東《半島都市報》)

3、極端維權接連發生 利益分配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來,中國社會屢屢發生極端維權事件,從跳樓討薪到開胸驗肺,從多地接連爆發的群體事件到群毆致死事件......在這些或無奈、或悲哀、或尖銳的事件乃至衝突的背後,折射出中國社會在收入分配差異巨大、權力與利益分配不均的現實中,不同利益群體的衝突日益加重,一些長期積壓的問題正在暴露出來,社會矛盾有激化之虞。

隨著中國改革正步入"深水區",社會形態也隨之改變,發展方式也到了一個需要調整的階段。這些屢屢發生的矛盾衝突凸顯出北京當局著眼於調整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改革具有了現實的緊迫性,而廣大弱勢群體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其地位是否得到提升,更是檢驗改革成敗的試金石。(美國《僑報》)

應當看到,通鋼事件這種國企與民企合作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和其他許多群體性事件一樣,都是大眾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維護的結果,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反思。無論國企改制也罷,企業重組也罷,如果總是以犧牲多數人利益為代價,群體性事件將難以避免,毆死總經理的悲劇將難以避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北京中國青年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