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我國最古的史書,記載了上古時期帝王的言辭,例如帝舜和大禹二人推讓帝位的談話,商朝盤庚勸說臣民遷都的動員令,周武王渡黃河討伐紂王前的出師檄文,深刻反映出歷史有更替,德者常居之的道理。自漢朝以來,《尚書》一直是中國歷朝帝王治世的哲學經典,是士大夫必讀的行為規範,也是許多文學家思想創作的源泉,影響巨大。《尚書》在歷史上能夠流傳,就不能不說到兩千年前山東一個叫伏生的讀書人。
公元前二百二十年前後,隨著秦朝掃滅六國,六國官府和民間的許多古典文獻陸續被蒐集到了秦朝都城咸陽,秦朝在都城設立了一個大規模的皇家書庫,從天下挑選了70個最博學的人任命為博士,建立了博士館,來專門研究這些書籍,伏生就是其中的一個博士。
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幾年後坐穩了江山,下令焚燒《秦記》之外的列國史記,對除了博士館外的私藏《詩經》、《尚書》等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經》、 《尚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在都城咸陽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個讀書人,於是一時天下燒書的火焰四起,許多先秦古籍,有的現在我們只知道名字,有的連名字也不知道,就此永遠消失了。
伏生看到大難將至,私自將博士館的《尚書》帶回家,夜裡冒死將《尚書》藏在家裡牆壁間,然後隱姓埋名流亡天下。過了五年,秦朝滅亡,天下又是戰火紛飛,有時六年過去了,劉邦在馬背上建立了漢朝,天下總算太平了,伏生回到家鄉,還是不敢破壁取書,誰知道漢朝皇帝會不會學秦始皇呢?又過了幾十年,漢文帝登基,這個皇帝求賢若渴,派人四處去尋訪賢人和消失的《尚書》等古籍,到山東找到了伏生,伏生已經九十歲了,讓人破開牆壁,獻出了《尚書》,因為時間久遠,《尚書》文字模糊了,原先一百篇,現在只有二十八篇字跡隱約可以辨認,而且因為《尚書》是以秦朝流行的小篆寫成的,幾十年後,因為文字變化很大,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明白了,於是文帝派特使來伏生家學習《尚書》,伏生口齒不大清,慢慢口說,他女兒幫著解釋,特使作筆錄,終將那二十八篇《尚書》整理記錄下來,流傳至今。
人們說:沒有伏生,就不會有《尚書》這本書;就是有《尚書》這本書,也沒人能明白。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沒有伏生,就不會有人知道《尚書》中許多像"滿招損,謙受益,玉石俱焚,有備無患,皇天后土,名山大川,功虧一簣,多才多藝,子子孫孫,同心同德"這些常用的成語了。
(《史記》等)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