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輕人憑聰明才智,大玩數字遊戲,拿顧客的錢投資,從中大賺手續費和紅利,成為人人稱羨的高薪階級
這是過去的華爾街。可以讓一群人快速致富、光鮮亮麗的舞臺。
2001年暑假,從康乃爾大學畢業的Steve,頂著財經碩士亮麗學歷走出校門,即被華爾街上的摩根大通(JP Morgan)相中,延攬擔任不動產投資分析師。
在2007年美國房利美及房地美事件爆發以前,Steve的職務已是部門VP(副總),手下也有十來位部屬。出門開著雙B名車,假日打小白球,週末則是上高級餐廳大啖美食,坐擁一間中央公園旁的百萬高級公寓。
才30出頭的他已擁有令人稱羨的一切,只因他掌握了過去六、七年來美國房地產大漲的順風車,讓他年薪從7萬美元跳到20萬美元,獎金更從過去每年的10萬美元,增加到去年的20到30萬美元,成為不折不扣的華爾街金童。
類似Steve的故事,過去在華爾街金融圈中不難發掘。他們大都相信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旦捉住投資機會,成功與財富就如探囊取物般。
也因投機成分較大,部分華爾街金童常予世人玩弄數字遊戲、操弄財務槓桿的印象。他們甚至不花自己一分錢,拿著客戶及投資人的錢去做買賣,從中賺取大筆手續費與紅利。
就如21年前一部以《華爾街》為名的電影,將在華爾街工作的人,描述成貪婪無厭、週旋女色、內線交易及追求權力的汲汲營營的一群人。麥克道格拉斯在劇中最經典的一句台詞是"Greed is good(貪婪是好事)",流傳至今。
金童整天與錢為伍,負面形象多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般人對華爾街工作的金融人士評價雖不是很高,但還不至於感到厭惡,只覺得他們是一群成天與鈔票為伍的人。
直到最近,先是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產,執行長傅德(Richard Fuld)一副"錯不在我"的態度,讓美國媒體開始看不下去了。著名的《The New Yorker》雜誌將傅德做為封面人物,更在他頭上加了兩個牛角,比喻惡魔,以華爾街"頭號公敵(Enemy no.1)"來形容他的惡行惡狀。
主要是傅德去年領了7190萬美元的年薪及紅利,但他卻沒能好好帶領公司度過難關,甚至最後搞倒已有158年歷史、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
雷曼兄弟自此走入歷史,更造成全球無數的投資大眾資產縮水,血本無歸,包括臺灣的行政院長劉兆玄也套牢了1891萬連動債券。更甚者,它的破產成為引爆全球金融風暴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全球金融市場大亂,連帶造成經濟衰退。
看看傅德之前過得日子如何?公司破產後,傅德為償還投資人損失,11月將自己收藏的16幅名畫交給富比士拍賣,結果估價總值達到2000萬美元之多。
這樣行徑絕不只限傅德一人。上個月(12月11日),前那斯達克(Nasdaq)董事長馬多夫(Bernard Madoff)被補,他被FBI發現以老鼠會(ponzi scheme)的方式吸金,並誘以高利息回報來吸引投資者。
馬多夫算是華爾街的傳奇人物。他1960年以擔任長島海灘救生員存下來的5000美元起家,十餘年後,在紐約證券界呼風喚雨。除了深得客戶信賴,更擔任過"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副主席、也曾是那斯達克股票市場董事兼貿易委員會主席,算是華爾街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更是華爾街年輕人追求的偶像。
不過,年近70的馬多夫還是沒能逃過一劫,因未能持續支付高利息給投資者而東窗事發。預估包括全球金融單位及個人投資受騙金額達500億美元之多,受害者更有巴黎銀行(BNP)、野村證券、瑞士銀行(UBS)、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等知名銀行。
馬多夫的惡行惡狀更讓外界對華爾街金童形象徹底毀滅,昔日的金童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現在華爾街 裁掉12萬個工作
工作超過12小時是正常,壓力大還要靠上健身房紓壓,快速午餐不到10美元,如今遭逢大裁員潮
成為全世界指控的貪婪中心後,目前的華爾街,似乎低調、平實些。12月中旬《遠見》採訪團在華爾街訪問時,就看到另一面的華爾街。
據在華爾街工作多年的金融人士表示,所謂年薪百萬美元以上的華爾街金童,大約只佔華爾街34萬金融從業人員的1%而已,也就是不超過4000人。
"他們大都是高層,或是設計金融商品的人員、及各公司所謂的超級業務員,"不願透露姓名、在華爾街工作30年的Peter說。
"叫我們華爾街金童真是太沈重了,"跟Peter在同一家金融公司,也在華爾街工作超過25年的David在一旁搭腔說,其實在華爾街工作的人很平凡,他們只是從事金融業的一群常人罷了!
"你看,坐在這裡吃著簡單的三明治、披薩、喝著3、4美元的咖啡,這會是金童嗎?"他問。
David與Peter兩人搶在擁擠的午餐時間前十分鐘,早一步在華爾街上Mangia餐廳用餐。他們各點了一份披薩或三明治輕食,配上咖啡等飲料,只花15到20美元間打發一餐。
到12點,Mangia開始湧入大批穿西裝、打領帶、腳踩黑皮鞋的標準華爾街金融人士,他們快速點了所需要的食物,或拿著餐點在餐廳內找位子用餐,或外帶打包回公司,準備邊吃飯邊工作。
工作時數長,壓力大到靠運動減壓
位在紐約證交所前的熱狗小販,中午時間也大排長龍,不少穿著西裝套裝的華爾街人士,也許經濟不佳、荷包縮水,也許是時間有限,他們寧可排隊買著5美元不到的餐盒,簡單吃著蔬菜、雞塊或漢堡,就這樣解決五臟廟問題。
形色匆匆的華爾街工作者,也利用中午時間上健身房,跑跑步、拉拉筋,紓解壓力。在華爾街上有兩家知名連鎖健身中心NYSC及Equinox,中午開始陸續有人進入健身房內,邊看電視、邊跑步,或在健身器材上練練舉重、拉拉肌肉 以達到健身效果。
"工作壓力超乎想像,一天平均12小時的工作時數,不運動那吃得消!"一位剛做完運動準備回公司上班的年輕女性Christina說,她至少每週三次利用中午上健身房,運動除了可以健身紓壓,更能保持整個下午精神抖擻,工作到晚上也不覺疲憊。
被雷曼兄弟裁員的臺灣留學生林浩洲表示,華爾街的工作其實很累人。他在雷曼時的上司每天早上6點進公司,7點與亞洲、歐洲的同事進行三方電話會議。後再與大老闆開會,下午則是內部會議,持續到晚上12點才下班回家。回家後睡個兩、三小時就起床,又到健身房去運動,6點再到公司報到,大多數的華爾街主管都是過這樣的日子。
遭次貸和海嘯,華爾街成裁員的重災區
待在華爾街25年的美國白領David認為,"華爾街的人不是罪犯,他們也許有人做錯事,但也受到應得的教訓了。"很多華爾街人近來失業、被裁,留下來的也面臨獎金縮水,福利被砍,"社會大眾不應再責難我們了。"
根據知名的美國人力顧問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統計,自從2006年房價泡沫、2007次貸危機及今年的金融風暴以來,美國金融人士被解雇者已達21萬6000多人,其中光2008年1月至10月份為止,被裁人數就達到11萬7000多人,又以華爾街人為主。
在全球最有名的失業者,大概是華爾街前銀行投資家Joshua Persky。他失業後,不顧形象,整天站在人潮熙熙攘攘的紐約公園大道上,胸前掛著擁有MIT學歷的求職掛牌,自我推銷,引起美國各媒體報導,畫面更傳送到世界各地。上月中旬他終於找到了工作,受雇於一家投資公司。不過一般認為,Joshua的幸運遭遇在華爾街是少數中的少數,現在的華爾街其實風聲鶴唳,每天都傳出裁員聲。去年以來,華爾街已經丟失了12萬個工作崗位,今明兩年還將進一步裁員24萬人。
2008年12月中旬,花旗集團宣布再裁員2.5萬人,全年裁員規模將達到7.5萬人,佔集團員工總數的20%。摩根大通銀行將削減7000人,並從收購的華盛頓互惠銀行裁員9200人。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分別裁員10%。美國銀行近日也宣布未來三年要裁員3.5萬人。
"每天都有消息傳出,似乎也已不再是新聞,大家都有些麻痺了,"紐約臺灣金融協會會長、現職HSBC新興市場投資部門副總的黃昆山說,在美國待了21年,看到這種情形心裏還是有些毛毛的,不知那天會不會也發生在自己身上。
未來華爾街 謹慎找買點
重視風險管控,修正追求高報酬的投資。投資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將負擔金融商品更大責任
從過去的金童印象,到此刻集體害怕失業,未來的華爾街到底會如何演變?此刻看得到端倪嗎?
第一個現象是,此刻的華爾街至少比較謹慎保守。
"雖然氣氛低迷,華爾街從未停止金錢遊戲,"在華爾街浸淫20年,現開設Beyondbond債券投資公司的洪哲雄博士說。過去資金浮濫,到處找投資商品,就沒有人管信用風險的事;但現在不一樣了,資金還是很多,但大家被嚇到,就重視風險控管的議題,投資更小心謹慎,"大家都在等買點"。
很多客戶詢問他低點到了沒,可以進場了嗎?他拿股市波動率來說明,目前的波動率過大,"上午是好消息,下午馬上變成壞消息",由紅翻黑比翻書還快,不適合投資。他因此建議客戶,此刻還是"現金為王(Cash is king)",六個月後再說也不遲。
這次風暴,投資銀行受傷慘重,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受到眾人指責。不過,洪哲雄認為,"證券化"已被污名,但它仍是融資最好的工具。"問題還是出在自律及控管,"他說。
曾在銀行從事自律、規範的Talisker Capital Management 合夥人Eric Wentzel也指出,過去政府太相信自由市場,相信金融單位能自律,才發生這個結果。
商品不過度包裝,信評單位要重建信心
身為美國人的Wentzel毫不掩飾的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前主席葛林斯班是最要負責的人,"他放縱衍生性金融商品,他放縱投資銀行,他是罪人"。其實Fed有義務告訴市場投資人那些衍生性金融商品有風險,告訴投資人真相是什麼?"但他們從來不做,從來不說。"
經過這次的風暴,至少也讓華爾街的金童開始反省。過去放瞻玩弄金融商品,忽視高風險,追求高報酬的做法未來勢必要修正。
從摩托羅拉轉任到華爾街工作的Jason Tein認為,此次金融風暴,華爾街要負大半責任,因為他們太聰明,創造很多金融商品讓投資人選購,但沒做好風險控管,一個環節出問題,連鎖反應造成大災難,這是華爾街的責任。
但另一方面也要怪社會大眾,特別是美國人,總愛買大房子、大車、大家電,卻沒有量入為出,結果就是信用破產。
此刻的華爾街,也沒有投資銀行了,過去叱吒風雲的美林、雷曼、摩根大通、高盛等公司,不是解散、被並,就是轉型,未來將會以商業銀行為基礎。
而在美國銀行法非常嚴格的限制下,商業銀行以存款業務為主,高風險的貸款工作則改由它的投資銀行部負責;而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合為一體下,銀行在設計和販售連動債等衍生性金融商品時,也必須負擔更大的責任。
這次的風暴讓全球都意識到,投資者對於過度包裝的商品、或是過度包裝的企業,必須要格外小心。"而信評單位的威信也受到挑戰,未來信評單位如何重建投資人信任,也是一大課題,"洪哲雄說。
不過有人說華爾街從未得到教訓!不知這次會不會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