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當然就會有生活的比較。過去,我們比較生活狀態,往往從衣食住行入手,或者是什麼老三大件,新三大件。如今,都是數字時代了,咱們就跟著潮流走,來個新老結合,從醫,士,住,行四個方面看看在多倫多和在中國城市的不同感受。
醫療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當中關注的焦點,而穿衣不論在中國或在加拿大在我們生活開支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以醫代衣"合情合理。醫療開支是歷屆加拿大政府預算中的重中之重。新移民落地之後,很快會享有"免費"醫療,所謂免費是免診斷費,不免藥費。但是如果住院,費用全免。雖說預約看病制度使得等待時間偏長,但大病住院不再付費,可以說解了很多人的後顧之憂。
記得剛來時,孩子不幸摔傷鎖骨,急救車很快趕到,擔心頸椎受傷,很快加了固定脖套,送到兒童醫院,各科大夫忙前忙後,秩序井然。各項檢查,從X光透視,到CT診斷,專業嚴謹,一絲不苟。不論醫生護士,答疑解惑,工作認真,和藹可親。這也讓我想起了國內的經歷,一次要做鼻中隔手術,一個醫生普遍認為的小手術。找了同學,再找到其父輩,全國知名的耳鼻喉專家,老專家說我年紀大了,讓我的學生,一個主任大夫來給你做吧。手術前剛住進病房,其他的病友就過來問,有沒有給大夫紅包?我雖然第一次經歷手術,但社會上早有耳聞" 紅包制度"。便問了手術大夫,這樣的手術紅包多少,大夫言明數目。轉天手術開始,雖然鮮血直流,我的意識保持清醒,先是聽到大夫說需要鏨子,護士說沒有準備,消毒需20分鐘,等到縫合時,線又沒有準備,又等了一陣,終於結束了,比正常手術時間長了近一個小時。這還是我在一家市級三甲醫院的經歷。
在加拿大,從沒聽說紅包的事,這裡的醫生更讓人尊重。與國內報導的"百萬元醫藥費"形成對比,加拿大的醫療給人以希望。
在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學而優則仕。回國的時候,耳聞目見,過去的一班弟兄紛紛當上了領導,雖說職位有大有小,可起碼管著"三五個人,七八條槍",那種滿足舉止言談中不經意的就寫在臉上。再回到加拿大,要說有機會來到北美,誰不是喝了幾年墨水的,可是在這兒,不要說當個領導,就是當個小組長,也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考驗。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來到加拿大,解決了溫飽之後,享受這裡的藍天白雲,接受這裡的飲食文化,認可這裡的出行居住條件,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乃至仕途,心裏就不能平衡了。唉,也不知道多少"有志之士"壯志未酬。
理想與現實總是存有差距,可有時落差之大,的確令人瞠目。記得客戶中有一位曾是國內一位大學教授,四十多歲來到這裡,落地的第二天,就從報紙上找了一份苦力工,搬運扛包。一天下來,累得都站不住了,可這位老兄轉天又找了一份生產線操作工,製作門窗。這個工作幹了一個月,工作期間還找好了一家線路板生產廠,又是一天沒歇進了這家工廠,一幹就是一年。一年後工廠要給他轉正,可是他早已利用這一年當中的公休學習了質量控制課程,此時獲得了兩份質控方面的工作Offer。他選擇了其中一家上市公司,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兩年之後,獲提升小組長。可是好景不長,工廠裁員,"小組長"也不能倖免,只好利用EI期間,選好方向,學習新技術,半年過後,"小組長"擊敗多個競爭對手,成為一家大電信公司市場分析部門的經理,在這個新的舞台上施展開了拳腳。回顧"經理"的成長道路,從最低的小時工,計件工,到後來的工程師,小組長,經理。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階梯,不斷進取,不斷提高。我相信,在他身邊,不論是什麼族裔,都能看到他的踏實勤奮,他的果敢睿智以及傑出的工作能力。
也許你會說,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這就對了,正所謂移民當中,藏龍臥虎。如果說二、三十年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瞭解還僅限於報紙圖片,那麼今天,由於我們這些新移民的到來,我們展示給加拿大,以至整個北美一種新的形象,這種近距離接觸,不但會改變人們的偏見,還會打破人們的舊有認識,使得這裡的人民理解我們的思想,欣賞我們的能力,接受我們成為這裡新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