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吳晟懷著浪漫情懷種樹,本土企業、跨國公司,甚至政府,則是為了不同的經濟目的,紛紛投入造林。
鑽石誠可貴 綠金價更高
包括日本、德國、挪威、瑞典、印尼等國的業者,近來紛紛在東南亞展開造林,例如:日本王子製紙,為降低成本,看中越南市場,積極在越南搶地造林;印尼金光集團也在大陸華南地區大舉造林,取得漿材。
臺灣企業中,華紙、永豐余為了紙漿而種樹;旺旺為了跨足傢俱、制漿而種;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與臺南幫吳家第三代吳國維,為了實現社會企業的理想而種;永豐余集團大家長何壽川,則是把原生樹種當收藏品般的細心培育。
過去石油被稱為黑金,現在不只黑金與黃金價格飆高,森林成了更具投資潛力的"綠金"。
最近不少臺灣農民開始栽種紅豆杉及青脆枝,提煉抗癌藥材,紅豆杉提煉的紫杉醇每克售價高達1,000美元,比鑽石更值錢。
還有更多的企業,急著在這一波綠色潮流中,將自己"染綠",提升企業形象,例如:臺新銀行GreenLife信用卡,只要辦卡,消費達一定額度,就幫卡友種樹;歌林也打出買冷氣,就在惠蓀林場種一棵樹。
森林除是紙漿、高級藥材的來源外,從環保的角度來看,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附力,減緩溫室效應。
林務局評估,每1公頃林地可吸存7.45至14.9公噸的二氧化碳;經濟部能源局更估計,依臺灣的林相,一年每1公頃的林地,約可吸附20.2噸的二氧化碳,目前碳權已透過交易市場,進行買賣。
吸引企業及政府積極造林,重大誘因就是看好未來碳權的市場。永豐余估算,依農委會計算每公頃2.9萬元的碳權價值,永豐余及中華紙漿,兩岸合作造林目標60萬畝,碳權市值就高達20億元;換算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投資的InnovGreen,在越南種樹,到2010年預期可帶進25億元碳權市值。
"生態經濟大未來(You Can't Eat GNP)"作者戴維森(Eric A. Davidson)指出,經濟學家多隻從伐木業所增加的原木供應量來估算森林的價值,忽略了整個生態系統的邊際價值。
一旦林木流失,表面看起來,僅佔整個GNP(國民生產毛額)的一小部分,毫不起眼,但是人類將因為缺乏森林淨化水源,少了高品質的淨水可飲用,也會失去森林調節氣候的吸熱能力,及喪失多種動植物生存的棲息地,其價值絕非單純的木材或二氧化碳吸附能力所能比擬。
懷抱理想的張明正則說:"我在越南造林的目的很簡單,第一步,要問能否賺錢;第二步,有沒有利用到臺灣的優勢。"未來越南造林所產生的碳權,也可以拿回臺灣。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曾目睹屏東獅子山從蓊鬱的林地,變成光禿禿一片而痛心不已,他在部落格寫著:"這片坡地(獅子山)下游草埔的達仁溪河段,正在進行河川整治工程,上游不斷伐木,下游在花錢整河川,形成了惡整土地的永續工程。"
政府不識貨 仍頻頻伐木
李根政說,97年度水保局的特別預算和常年預算加起來,每年就有近47億元的預算,木材商若以1公頃2萬元代價劃林,一年47億元預算可以買下23.5萬公頃的林地不被砍伐,是獅子山林地好幾倍。政府嚴重低估森林外部經濟價值,大作賠本生意。
在商言商,企業的投資,終究要有獲利。依去年全球碳交易的金額約250億歐元計算,約是台積電市值的四分之三(以台積電股價月均價64.59元計算),這項以工業國家為主要交易買方,未開發、開發中國家則為主要交易賣方的碳權市場,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臺灣恐要加快腳步,以免跟不上潮流。
去年臺灣能源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2.6億公噸,1990年排放量為1.1億公噸,若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為1990年排放量再減5.2%,為1.04億公噸,為達到目標,臺灣應減碳1.57億公噸。
換算目前的造林計畫,到2025年才能減少28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僅佔1.57億公噸的1.78%,簡直是杯水車薪。加上臺灣森林覆蓋率已近六成,即使把剩下四成都種滿樹,也無法達到京都議定書的要求,因此,臺灣企業與政府聯手赴海外造林,恐是大勢所趨。
國內林業前輩大老,農委會前林業處長陳溪洲直指,企業想靠造林來創造價值,必須跨足海外,預料造林將帶動企業界新一波的海外淘"(綠)金"潮。
来源:經濟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