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很為合肥的學運傳統感到自豪。可以說,合肥的學生是中國少數具有"公民不服從"傳統的群體。1986年"一二·九"左右,中科大的學生就為了"民主"上街遊行,把合肥市政府樓上的五星紅旗拔下,為3年後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運動買下了伏筆。2003年初,合工大的學生們又為了幾位女同學的生命而向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政府請願,迫使當局為改善各個學校周邊地區的交通安全實施了一系列舉措。
這次,合肥的學生們再次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今天(4月19日),號稱"安徽第一街"的合肥長江路又一次被學生們封堵了。在省委機關工作的一位老同學說:"有很多學生扛著紅旗從省委大門口呼嘯而過"。另一些老同學們則發來圖片,展示一些學生扛著紅旗、舉著橫幅在春意盎然的蕪湖路上遊行,去抵制"家樂福"。
但是,我這次卻很心痛。因為這些年輕同儕們不再是為了對"民主"的期望,也不再是為了對"生命"的尊重,而是失去了理智,為了所謂的"愛國"。他們沒有繼承"公民不服從"的傳統,而是在不知不覺中聽命於當局。他們不再是那麼可愛,而是那麼可憐。
古語云:"謠言止於智者"。但這些大學生朋友們沒有對謠言進行任何考證就匆忙地扯上"愛國主義"的大旗,盲目地去抵制一個無辜的商業機構,匆忙地去為一個合法性喪失殆盡的政黨及其政權背書。受他們抵制的"家樂福"及其股東,儘管一再澄清其在西藏問題上的立場與角色,卻依舊無法抵擋一則沒有任何證據的網上謠言,也無法抵擋這群毫無理智的青年才俊們。
合肥的活動只是近期全國性抵制"家樂福"和法國貨活動的一個縮影。跟某些大範圍集中爆發的活動一樣,此次"憤青"在全國大範圍的再度崛起,不僅僅只是一個自發而簡單的民意表達活動,其背後或多或少受到各種勢力的操控或影響,交織著各種不可告人的利益。
很明顯,那些"憤青"們是沒有獲得什麼利益的。他們只是在別有用心的機構和個人的煽動下盲目地成為政治戰場和商業戰場上的棋子。他們所謂的"愛國"之舉,並沒有為這個國家帶來任何的發展和進步,也沒有為自己謀得任何好處,卻為背後的主謀者所利用。
那麼,究竟是哪些機構和個人在背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呢?他們又從抵制活動中獲取了哪些利益呢?
獲取利益最大的當然是執政黨和政府,他們獲取了重要的政治利益。
目前,中國社會內部面臨著各種矛盾。近期出現的物價飛漲和股市暴跌,與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樓市價格高企、腐敗、司法不公、濫用職權等各類矛盾結合在一起,嚴重影響了老百姓們對執政黨和政府的信心。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而在奧運之前或奧運期間爆發,則大規模的民眾騷動將無法避免。屆時,不但執政黨的合法性要大打折扣,而且他們甚至有可能因此而下臺。
但是在煽動"憤青"們"愛國"以後,國內矛盾大部分都從公共輿論空間消失,民眾的注意力轉而集中在中西矛盾問題上。在"憤青"們盲目抵制西方的活動中,執政黨和政府就巧妙地引導了民眾的意志,並獲得了民眾的認同,增強了其執政的合法性。與該轉移矛盾的手法類似的是,二戰前日本軍國主義和德國法西斯政權也都將民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從國內經濟危機轉移到對外戰爭上。
自奧運申辦成功以來,尤其在奧運火炬在歐洲傳遞過程中,西方在人權、民主化、西藏等問題上對中國當局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壓力。由於其同時又面臨著一系列的國內矛盾,執政黨和政府很有可能因此而在政治上失勢。而在煽動"憤青"們抵制西方的過程中,當局不僅成功轉移了輿論的焦點,而且獲得了抗衡西方壓力的民意籌碼。有了這筆籌碼,重視"民主"和經濟利益的西方不敢對其施加過大的政治壓力,當局得以對抗西方,並減輕外部壓力。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針對抵制時間的說法從曖昧的"事出有因"轉為向西方喊話,警告中歐關係可能受到影響,以此威脅歐洲各國。
另一個重要的獲利者是其他零售商,他們從中獲取了可觀的商業利益。
老百姓總是要消費的。他們也許可以不去"家樂福",但不得不去其他各類超市、商場、大賣場等商業機構購買日用商品。"家樂福"遭抵制後,其減少的銷量自然就會轉化為其他零售商增加的銷量。這種經濟利益關係表明,那些業績因此而提升的商業機構很有可能也在抵制事件中擔任了幕後推手的角色。
要知道,"家樂福"目前是最為成功的在華外資零售商,在中國有近百家大賣場。如此樹大招風,"家樂福"自然就成為其他零售商嫉妒的對象。處於劣勢的其他零售商在通過正當手段無法與其競爭的時候,就會使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用造謠的方法煽動民眾抵制"家樂福",就是不正當競爭手段之一。
還有一些隱性的商業機構和個人也趁機撈取了經濟利益。如推出"(L)china"的"我賽網",就打著"愛國"的幌子,通過幾百萬MSN用戶的使用而推廣了網站,又賺取了大量的經濟利益。還有很多的商販通過網路等平臺銷售印有愛國口號的圖案和標語,擴大了商品銷量,也謀取經濟利益。煽動民眾的愛國主義情緒可以很顯著地提高他們的經營業績。
再次是宣傳機器獲得了政治利益和商業利益。
儘管新聞媒體常被視為"社會公器",但處在社會主義體制下的中國新聞媒體卻被當局視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即媒體要服從黨和政府的宣傳安排。新聞機構主要執行宣傳機器職能,其次才是傳播新聞。媒體所發布的內容不僅要經過宣傳部門的審核,而且時常還只能發布當局提供的內容,不容異議。如果媒體發布的信息符合當局的政策,媒體負責人就會在政壇步步高陞。這和納粹德國的新聞媒體定位類似。
在此次抵制活動中,網路媒體最先散佈謠言,宣傳家樂福大股東為"達賴集團"提供"藏獨"資金支持,繼而激起網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在抵制家樂福的信息大規模流傳後,各大網站幾乎清一色在頭條位置刊載此信息,傳統媒體又跟進報導了此事。直到"憤青"們大規模抵制"家樂福"的想法付諸行動後,各色媒體要麼"呼籲 ""理性",要麼迴避此事。
官方的報刊、電視、廣播和網站等媒體,通過播發這些迎合當局政治需求、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新聞與評論,獲得了當局的肯定,也得到了不明事理的民眾的支持。
"搜狐"、"新浪"等大型商業門戶網站也都在此過程中專門開闢版面,介紹這些與奧運有關的事件。在此過程中,這些網站不僅點擊量大增,獲取了客觀的經濟利益,也獲得了當局的政治認可,博得"愛國"的稱號,可謂"名利雙收"。
面對這些獲利者,作為棋子的"憤青"們,是否應該學會理性看待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