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蕭胡會的經過來看,北京方面應是記取了這麼多年兩岸關係起起伏伏的教訓,不論態度和方式都作了更務實的調整。例如對於兩岸的政治分歧,採取了"暫時模糊"的做法,以免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的兩岸關係,重又陷入難解的習題無法脫身。
一位中方涉臺智囊人士指出,如今兩岸對於"九二共識"已有了一定的共識,就沒有必要時時刻刻掛在嘴上。同時,北京方面也瞭解,臺灣的人一聽到"一中原則"就容易有牴觸情緒,所以這次胡錦濤在與蕭萬長會面時,沒有特別申明這個立場。
這也是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與蕭萬長會談後,中方新聞稿作出修改的主要原因。
但是,這並不是說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有了什麼根本性的重大變化,外界如果作出過度解釋,反而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反彈。
同時,對於蕭萬長在會見中提出的實現週末包機、大陸居民赴臺觀光、兩岸經貿正常化、恢復兩岸協商等四項意見,胡錦濤都做了主動回應,既然高層都表了態,推動這些事也就更易於見到成效。
據指出,迴避政治難題,從可以做的經濟議題先著手,這些都是胡錦濤在這次胡蕭會中釋出的意向,而由這些調整中,可以看出北京當局記取了兩岸關係的經驗。務實處理兩岸關係是正確的。
另據瞭解,目前北京面對兩岸關係可謂相當謹慎。例如涉臺學者被要求在五月二十日之前不得隨意發言,以免徒增困擾。又如對週末包機等協商是否回到海基會和海協會的管道,或是沿續復委託機制,中方均不持特定立場,而將視臺灣的意向予以配合。又如在海協會會長的人事安排上,也是要看誰出任海基會董事長,才任命與之相匹配的人選,以免單方面的決定造成臺灣認為不對等的情況。
凡此種種,都顯示中國方面正密切注意把握當前發展兩岸關係的機遇。接下來,就要看兩岸在進行實質性商談時,北京方面是不是真的能進一步落實這些善意。
然則,兩岸的問題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還有許多類似管轄權、經濟利益、軍事互信、國際空間等複雜的矛盾與問題,都需要持續溝通,找到雙方能接受的方案才能化解。再加上期間兩岸難免發生各類突發事件,有可能傷害本就脆弱的互信,因此建立第二軌道的溝通機製成為一件重要課題。
這種溝通機制,不僅僅是一年一次的會議,也不只限於政治或經濟單一範疇,而應該帶有全方位的多功能色彩,可以是一種熱線,也可以是一種重量級學者小范圍的意見交換,還可以是國共論壇或其他。
長期觀察兩岸關係的人士指出,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第二軌道,是在兩國關係出現危機,第一軌道失去作用的時候充作一種彌補的渠道。但兩岸之間的第二軌道不能僅限於此,而是要建立一種"事先溝通"的機制,很多問題都要先行溝通,找到兩岸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再付諸第一軌道去商談,才容易避免誤會,達致效果。
否則,難保不出現以往海基會和海協會協商會談多次卻無功而返的情況,那樣只會弱化兩岸互信,增加兩岸彼此的疑慮,反而有礙兩岸關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