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孔子提倡的為官之道有很大關係,孔子認為,對於從政為官,德行是第一位的,而口才好壞相對而言不是特別重要。「子曰,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思是冉 雍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古代所謂的面向南方只有三個人有資格,第一個是天子,第二是諸侯,第三個是諸侯國的正卿,也就是所謂的相國或宰相。
但是有人說,冉雍這個人「仁而不佞」,他有仁德,但是口才不好啊。孔子就為冉雍辯護:「你跟別人談話,口才太好的話,別人說什麼你都能回答,到最後只能引起別人的痛恨吧。」你光口才好的話,什麼事都要辯論,到最後沒有朋友的。由此可見,孔子對冉雍的認可度之高。
但是如果德行是為官的首要條件的話,孔子的其他幾位德行科的學生為什麼得不到孔子的推薦呢?
在孔子的弟子中,德行科有四位弟子上榜,第一位是顏淵,第二位是閔子騫,第三位是冉伯牛,第四名是冉雍。但這四個弟子,冉雍在德行科只排第四,為什麼孔子不理另三位,單單要推薦他做大官呢?
先說顏淵,顏淵是一個淡泊名利、從容淡定的人,顏淵在窮困之中就能夠快樂,他這個人對出去做官沒什麼興趣,所以一生快快樂樂與世無爭。那麼孔子自然不會要他去從政。
那麼閔子騫呢?我們都知道,閔子騫是一個大孝子,至今濟南尚有以他命名的閔子騫路。但閔子騫後來做官的時候有一個特色,就是他有「政治潔癖」。也就是說如 果你這個當家的不好,這個領導不好,那你讓我做官我也不做。季氏讓閔子騫去做「鄪邑」的這個縣長,古時候當縣長已經了不起了。但是閔子騫說我不做,你好好 替我推辭吧。你還要找我的話,我就要逃到魯國之外了。如此,孔子也不好推薦他。
冉雍的哥哥冉伯牛就更可憐了,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得了不治之症,過早地去世了,孔子對他的死非常傷心,痛聲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麼好的人怎麼得了這麼壞的病?
剩下只有冉雍了,孔子說像冉雍這樣的人才,雖然出身非常的貧賤,但是他本身的德行表現非常好,他不出來做官,那怎麼對得起老百姓呢?冉雍在做官之後,的確為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以至於荀子在提到冉雍時,竟將他跟孔子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