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牆是在北京西單十字路口東側路北的人行道旁,幾路公共汽車站都設在這裡。在這些公共汽車站的後面,是一排約有200米長的灰色矮牆。因為這裡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常常有人在這排矮牆上貼尋人啟事和小廣告,引人注目。從1978年春開始,有些人在這裡貼大字報,看大字報的人很多,一傳十,十傳百,逐漸形成一個自發的聚攏人越來越多的場所。
民眾尋找宣泄怒氣的場所
這種在北京街頭自由張貼發表政見的大小字報的源頭,要追溯到1976年清明節時的天安門事件。那時,"四人幫"的罪行早已天怒人怨,趁清明節懷念周恩來的時機,人們紛紛到天安門廣場烈士紀念碑前送花圈送輓聯,越來越多的貼出反對"四人幫"的政治詩文,這也是促使結束"四人幫"專政的一股強大的群眾力量。
粉碎"四人幫"後的1977年清明節,天安門紀念碑周圍也貼了很多懷念周總理和慶賀粉碎"四人幫"的詩文。1978年清明時,紀念碑周圍貼的政治詩文更多。1978年4月6日一篇署名霍華和尹明的大字報發出建議,他們認為,應當把張貼政治性的大字報經常化,不必限於清明節。
文章說:"我們應該把這塊地方作為不中斷的論壇,不閉幕的會場,不休戰的陣地,隨時把我們的思想言論寫出來,把我們的作品發表出來,在這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理論家、作者,同時又是讀者、聽眾、觀眾、批評家。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
當時,人們認為這就是"民主牆"的倡議書。當然,天安門廣場不適於成為經常張貼大字報的地方,人們在尋找一個更為適合的場所。這時,出現了一件事,更直接引發了西單民主牆的出現。
民主牆上"百花齊放"
"文革"一開始,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雜誌被停刊了。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青年》於1978年9月復刊,《中國青年報》於10月復刊。出人意料地是,《中國青年》的第一期復刊號卻觸怒了當時主管宣傳的黨中央副主席汪東興,他下令把已經發出去的《中國青年》復刊號通通收回,禁止發售,這引起了廣大青年讀者的憤慨。
一個不知名的人,把這一期雜誌一頁一頁地張貼在西單那一排矮牆上,轟動了北京城,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到西單牆去看大字報。很多人讀後在這個牆上貼出短短的大字報和長長的小字報,表示反對禁止發售《中國青年》。另一些要求肅清專制餘毒、要求民主、要求言論出版自由的大字報,也越來越多。如這年12月貼出的任畹町、魏京生等寫的文稿,要求政治民主化,引起很大的反響。一些青年還自發地組織了一些民間團體,出版了一些民間刊物。來這裡貼大字報看大字報的人越來越多,因而人們把這裡叫做"西單民主牆"。
民主牆上大小字報的內容很多,有蒙冤受屈者的申訴,有批評建議,有揭發惡人醜事,有新聞消息,後期主要是政論。其中討論最多的是民主與法制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1)從總結歷史經驗的角度來探討社會民主問題;(2)主張民間辦報、民主辦報的問題;(3)要求言論自由,廢除"惡毒攻擊罪"的問題;(4)讚賞推崇西方民主的問題;(5)公開評毛澤東的功過問題,等等。形式多樣,有詩詞、小說,有對話,有緻某人的公開信,有贊成或反對的批注;有署真名的,署筆名的,或不署名的;有的大字報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文采,也有謾罵譏諷式的胡言亂語,有自我批判、自我表揚的等等。
民主問題逐漸成為焦點
在最初的幾個月,西單牆的大小字報絕大多數的內容以申冤訴苦為主,只是就事論事,不大涉及政治內容。隨著官方報刊批判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討論的宣傳,西單牆大字報的內容也越來越集中到政治民主問題,越來越接近一些敏感問題,引起了人們的紛紛議論。
人潮湧動的西單民主牆
議論的焦點是:西單民主牆的主流是健康的,還是反動的?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一種生動活潑的表現,還是一種不安定的因素?民主牆應當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消失,還是應當加以引導,使之更加健康地發展?
但是關於"民主"的討論越來越尖銳化,意識到事態開始朝難以控制方向發展的中共高層,開始逐漸有取締"西單牆"的想法。
1979年11月,中共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討論關於取締"西單牆"的問題,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對關於取消"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問題,正式作了決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