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如何從選擇幼兒園開始,滿足中國人望子成龍的願望?
澳大利亞幼稚園的管理機制
1丶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幼稚園所在的區域不同,收費丶價格方面各有差異。但社會福利部的兒童補貼基金(child care benefit)是固定的。使用核准托兒服務的家庭如果年收入等於或低於$34,310.00,則有資格按最高標準領取child care benefit。即每一名學齡前兒童最高標準是每小時$3.37,按每星期50小時計,總金額可達$168.50。如果家庭收入超過$98,348.00,每一名需要托兒服務的幼兒只能獲得child care benefit最低的金額。如家庭收入介乎兩者之間,則根據需要撫養和照顧子女的人數,依規定在最高和最低金額之間作相應調整。每個家庭至少都有資格獲得child care benefit的最低金額。這種補貼基金每年7月1日都有相應調整。補貼基金直接撥給幼稚園,家長只交幼稚園全費減除補貼基金後的差額。詳情可瀏覽 http://www.centrelink.gov.au 網站。
2丶質量檢查體系。 national childcare accreditation council inc. 簡稱ncac 負責全澳所有幼稚園的質量檢查。這種質量檢查每兩年半進行一次,檢查包括七大項八百多小項。幼稚園必須達標才可通過,並獲得社會福利部的兒童補貼基金 (child care benefit) 。家長可透過http://www.ncac.gov.au 網站瞭解有關資訊,亦可查找你所在轄區的幼稚園,只需輸入郵遞區號即可。
3丶社會服務體系。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s (docs) 負責所轄區幼稚園的營業執照發放和檢查,同時提供技術服務和資源支援,並解決家長與幼稚園糾紛等諸多問題。透過網站http://www.community.nsw.gov.au可瞭解更多資訊。
做到"三個一"選好幼稚園
1丶做一次全面調查,縮小選擇範圍。澳大利亞幼稚園分爲公辦丶私立丶教會幾種類型。選擇幼稚園最重要的就近及接送方便。再有,就是師資丶課程丶環境等是否理想,收費和價格能否承受,其口碑如何。
什麽樣的幼教最好? 恐教師的專業素質最為關鍵。現代父母都希望孩子得到現代化的優質啓蒙教育。因此,教師僅有溫柔的個性和耐心,喜愛跟孩子在一起是不夠的。教師要有教師的氣質,同時還要受過專業的培訓,能夠掌握現代教育技能和理念,善於和孩子溝通,能和家長分享幼兒教育的經驗,做到家校合一,家校配合。同時,他們有助提升家庭的教育功能,有不斷進取和探索的精神,更能幫助孩子在心智方面的成長。所以,好的師資隊伍和風氣最為關鍵。
幼稚園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方法。你所選擇的幼稚園能否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來因材施教,並且有其獨特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家長對幼稚園所有教學和遊戲丶生活方面的安排說明一定要清楚,從中可以瞭解一個幼稚園的總體實力。
2丶鎖定目標,進行一次深入觀察。對所選定的幼稚園進行實地觀察,看園舍建築是否穩固,樓梯與設備是不是專爲幼兒設計,樓梯丶桌角丶柱子與遊戲設施是否有防護的安全裝備。幼稚園的空間是否寬闊,可讓孩子盡情跑跳。此外,消防設備丶飲水丶用電安全也是家長要注意的。家長在參觀幼稚園時要記住去廁所丶廚房走一走,看看是否符合衛生要求,和活動室的距離是否恰當。當然,孩子飲水用的杯子有沒有污垢丶毛巾干不乾淨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都是不錯的評量點。教室裡有沒有幼兒的作品,玩具是否夠幼兒使用都應注意。圖書丶教具的陳列最好是採用開放式,方便幼兒拿取,順便看看孩子對這些用品是否能自由使用,有沒有受到限制。有可能的話,到某個班去看看教師丶孩子的精神面貌,試著跟孩子打個招呼,看是否孩子的表現既有規則又活潑無拘。最好跟園長有一次面對面的接觸,感受園長的工作作風丶辦學理念和幼稚園特有的風格。
3丶帶孩子去一次幼稚園,作出決定。選幼稚園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最好帶孩子去一趟幼稚園,放手讓孩子玩一玩,如果孩子很喜歡,就可作出決定了。
家長得不得不做的功課
入園第一天,孩子表現各異。適應型的孩子,經老師介紹很快就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跟家長說聲"再見",一下子就融入集體中;安慰型的孩子,需家長陪伴一會兒並要作出某種承諾(如:放學早點接或要買點什麽等) ,家長走後,不主動和小朋友玩而是靜靜的等待和觀察,需要老師和小朋友去關懷,才肯打開心扉;恐懼型的孩子,一入門就大哭大鬧,扯衣拽袖不肯讓家長走,就是家長離去,也不肯接受別人,哭到累了爲止。
不管哪種類型的孩子初入幼稚園感到恐懼是很正常的。有孩子用不吃飯丶不睡覺來"抗議",有的甚至做夢也念叨"要回家"。一些家長於心不忍,第二天就幫孩子請病假,後來就變成隔三差五請假,結果別的孩子已適應幼稚園生活,他的孩子還停留在哭鬧階段。
入園後,老師不可能事無鉅細地照顧每個孩子,因此孩子需要有一定自理能力。因此,家長從孩子兩歲起就要做以下訓練:會食用固體食物,會用杓子吃飯,會用水杯自己喝水,盡量不用紙尿片,能說出要大小便,能獨自睡覺,有自己穿脫衣服的意識。
因此,初入園,絕大部分孩子都會陷入焦慮狀態,但有的孩子尤其中國大陸來的獨生子女表現得格外嚴重。其中有四種類行,需家長多下功夫。1丶包辦型----基本生活技能較弱,相對獨立的生活讓他們感到特別無助,吃飯丶穿衣等都會成為困難。2丶溺愛型---自我中心意識強,往往因爭不到玩具等小事,就充滿挫敗感。3丶社會性指導偏差型---有家長過分限制幼兒與外界接觸,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鍛練,碰到困難時,孩子缺乏向老師和同伴尋求幫助的勇氣。4丶對幼稚園概念過於美好或嚴肅型--- 有家長在孩子面前把幼稚園說得就是個大型遊樂場,孩子一旦發現現實與想像有距離時,往往會很失望。而有家長總拿幼稚園嚇唬孩子,使孩子潛意識裡對幼稚園産生敵意,這都可能加重孩子的焦慮。
另外,單親家庭和完全由祖輩教養的孩子,適應能力也較弱。不管怎樣,入園後要與老師經常保持聯繫,做到家校互動,才能營造一個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爲上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