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9-25 06:10:57作者:
前不久,一位定州農民因腳背部長了3個皰疹,到當地一家小診所治療,診所說是病毒感染,便開始給患者輸液,4天後病情不僅沒有減輕,患者反而感到噁心、腰痛得爬不起床了。無奈之下,家人只好把患者送到了河北醫大二院,經檢查血肌酐每升486微摩爾(正常值應低於每升133微摩爾),腎活檢證實為急性腎小管壞死。腎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傅淑霞教授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典型的藥物腎損害病例,至今也不知道那家小診所給患者用的什麼藥。像這樣的藥物性腎損害事件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據介紹,腎臟病已成為威脅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在發達國家中,普通人群中約有6.5%∼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腎臟疾病。而在我國,18歲以上人群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約為8%∼10.4%,亂用藥物、不規範治療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已成為導致或加重腎臟疾病的重要因素。傅淑霞教授提醒公眾,應增強愛腎意識,關注腎臟健康,別讓瞎治亂補傷了腎。
腎臟病亂治危害大
腎臟作為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就像一幢建築的下水道,人體產生的很多垃圾均需通過腎臟排出體外。一旦發生腎臟疾病,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科學規範的治療。
傅淑霞教授說,腎上腺皮質激素(簡稱激素)在腎臟病的治療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不少患者及家屬道聽途說激素的副作用,不願用激素,或是症狀一減輕便停用激素,改服一些所謂的「祖傳秘方」,或某些廣告宣稱的「新特藥」,等症狀嚴重了,患者再自行加上激素,造成不少患者最後出現尿毒症症狀。有的病人本來病情很簡單,但經過一通亂治,反而使病情變得複雜,不僅浪費了金錢,還貽誤了病情,失去了根治的機會。因此,病人一定不要隨意停用激素,長期服用激素的病人,激素的減撤方案必須由專科醫生根據病情及化驗結果綜合考慮,通常在病情控制後方可逐漸減少激素劑量。
傅淑霞教授還提醒,尿蛋白排泄量是診斷腎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在臨床上出現了蛋白尿是否治療應視病情而定。有的須觀察一段時間,有的須做腎活檢等進一步的檢查,而有的則必須立即治療。如果在沒有一個明確診斷的情況下,就找一些「專門降蛋白尿」的藥物來治,只會加重病情,造成腎損害。另外,有的醫生缺乏經驗,對尿潛血的病人按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統疾病來治,上來就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其實只要泌尿系形態正常,不是肉眼血尿,單純尿潛血陽性不必治療。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係相當密切,慢性腎臟病各期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遠高於普通人群,相當多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進入終末期腎病之前已死於嚴重心血管併發症。但有些患者對此缺乏認識,單一地治腎病,不注意血壓的變化,對高血壓控制不達標,難受時就吃藥,感覺好些就停藥,最終導致腎臟病合併心血管疾病。
胡亂補腎易傷腎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認為腎臟有病就是因為「腎虛」,所以許多病人和家屬一聽到腎有了病,便急忙購買一些補腎強腎的保健品,還有的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就經常吃動物腎臟來補腎。還有一些男士將「性功能低下」也簡單理解成腎虛,認為「腎不好就是性不好」,盲目服用所謂的補腎壯陽特效藥。
對此,傅淑霞教授指出,腎臟病與腎虛是兩個概念,腎虛表現出來的是神經衰弱的症狀。因為中醫的「腎」指的是一個經絡系統的概念,而西醫中「腎」和胃、肝一樣,僅僅是人體臟器之一,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許多非腎臟疾病也可劃入中醫的腎虛,而許多中醫腎虛的患者並沒有慢性腎臟疾病。對腎臟病與腎虛的錯誤認識,反映出公眾對腎臟疾病防治知識的缺乏。
由於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加之某些不良廣告宣傳的誤導,導致目前「補腎」中草藥的濫用,不僅對防治腎臟病沒有益處,加大了腎臟病患者的醫療花費,還會引起藥物性腎損害發病率的上升,已經成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一個重要病因。而胡亂吃動物腎臟,不但於腎無補,反而容易引發高尿酸血症和腎結石。這些都需要引起社會公眾的重視和警惕。
專家認為,腎沒有必要刻意去補,平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如果真正有了腎臟病,靠補腎的保健品是沒有作用的,確診的腎臟病患者,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科學治療。目前腎臟病還是一種很難完全治癒的疾病,患者應把錢用在規範治療上,否則亂補亂治,白白浪費金錢,等病情嚴重送到醫院時,許多人卻因無錢而放棄治療。而對那些懷疑有性功能障礙的人,應先接受正規的男科檢查,不要把腎虛與性功能障礙劃等號,以免治病不成反添病,後悔莫及。
早預防勝於治療
腎臟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在腎臟病變早期或者不太嚴重的時候,病人大都沒什麼感覺,即使部分病人有腰酸、浮腫、食慾差等不適,也大都將其歸因於勞累、亞健康等,很少會聯想到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等出現了高血壓、貧血等腎功能不全症狀去就醫時,腎功能大多已基本喪失,發展到了中期或尿毒症階段。因此,定期體檢就顯得尤為重要。
傅淑霞教授表示,公眾一定要增強體檢意識,成年人應每年檢查一次尿常規和腎功能,如果尿常規檢查出尿蛋白、血肌酐升高等,就應引起重視,找專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慢性腎臟病的高危人群,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慢性腎臟病病人家屬,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血症等代謝性疾病病人,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肝炎、腫瘤、全身性感染、尿路結石、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病人,有急性腎衰竭史者,腎單位減少(單側腎或部分腎切除)者,無論有無症狀,均應每半年到一年去醫院檢查一次尿常規、腎功能和腎臟B超。
近年來,藥物引起的腎損害病例越來越多。容易引起腎損害的藥物包括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抗真菌藥二性黴素B、消炎鎮痛藥、抗腫瘤藥物和造影劑等。此外,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的腎毒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臨床上很多病人就是因為長期服用這類中藥而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因此患者不要亂吃藥,必須吃藥時,要徵求醫生的意見,保證合理、正確用藥,並在用藥過程中,密切監測藥物不良反應。
而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也成為造成腎臟疾病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如下具體要求:堅持低鹽、清淡飲食;平衡膳食,不暴飲暴食和吃過多的蛋白質食物增加腎臟負擔;適當多飲水,不憋尿;堅持體育鍛練,控制體重;避免感冒,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時,在醫生指導下採用抗生素徹底治療,防止鏈球菌感染誘發腎臟疾病,尤其是青少年更需要注意;戒菸,避免酗酒。只要採取上述措施,健康人群可以預防腎臟疾病,已發生腎病的患者則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和延緩終末期腎病及併發症的發生。
據介紹,腎臟病已成為威脅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在發達國家中,普通人群中約有6.5%∼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腎臟疾病。而在我國,18歲以上人群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約為8%∼10.4%,亂用藥物、不規範治療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已成為導致或加重腎臟疾病的重要因素。傅淑霞教授提醒公眾,應增強愛腎意識,關注腎臟健康,別讓瞎治亂補傷了腎。
腎臟病亂治危害大
腎臟作為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就像一幢建築的下水道,人體產生的很多垃圾均需通過腎臟排出體外。一旦發生腎臟疾病,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科學規範的治療。
傅淑霞教授說,腎上腺皮質激素(簡稱激素)在腎臟病的治療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不少患者及家屬道聽途說激素的副作用,不願用激素,或是症狀一減輕便停用激素,改服一些所謂的「祖傳秘方」,或某些廣告宣稱的「新特藥」,等症狀嚴重了,患者再自行加上激素,造成不少患者最後出現尿毒症症狀。有的病人本來病情很簡單,但經過一通亂治,反而使病情變得複雜,不僅浪費了金錢,還貽誤了病情,失去了根治的機會。因此,病人一定不要隨意停用激素,長期服用激素的病人,激素的減撤方案必須由專科醫生根據病情及化驗結果綜合考慮,通常在病情控制後方可逐漸減少激素劑量。
傅淑霞教授還提醒,尿蛋白排泄量是診斷腎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在臨床上出現了蛋白尿是否治療應視病情而定。有的須觀察一段時間,有的須做腎活檢等進一步的檢查,而有的則必須立即治療。如果在沒有一個明確診斷的情況下,就找一些「專門降蛋白尿」的藥物來治,只會加重病情,造成腎損害。另外,有的醫生缺乏經驗,對尿潛血的病人按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統疾病來治,上來就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其實只要泌尿系形態正常,不是肉眼血尿,單純尿潛血陽性不必治療。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係相當密切,慢性腎臟病各期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遠高於普通人群,相當多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進入終末期腎病之前已死於嚴重心血管併發症。但有些患者對此缺乏認識,單一地治腎病,不注意血壓的變化,對高血壓控制不達標,難受時就吃藥,感覺好些就停藥,最終導致腎臟病合併心血管疾病。
胡亂補腎易傷腎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認為腎臟有病就是因為「腎虛」,所以許多病人和家屬一聽到腎有了病,便急忙購買一些補腎強腎的保健品,還有的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就經常吃動物腎臟來補腎。還有一些男士將「性功能低下」也簡單理解成腎虛,認為「腎不好就是性不好」,盲目服用所謂的補腎壯陽特效藥。
對此,傅淑霞教授指出,腎臟病與腎虛是兩個概念,腎虛表現出來的是神經衰弱的症狀。因為中醫的「腎」指的是一個經絡系統的概念,而西醫中「腎」和胃、肝一樣,僅僅是人體臟器之一,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許多非腎臟疾病也可劃入中醫的腎虛,而許多中醫腎虛的患者並沒有慢性腎臟疾病。對腎臟病與腎虛的錯誤認識,反映出公眾對腎臟疾病防治知識的缺乏。
由於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加之某些不良廣告宣傳的誤導,導致目前「補腎」中草藥的濫用,不僅對防治腎臟病沒有益處,加大了腎臟病患者的醫療花費,還會引起藥物性腎損害發病率的上升,已經成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一個重要病因。而胡亂吃動物腎臟,不但於腎無補,反而容易引發高尿酸血症和腎結石。這些都需要引起社會公眾的重視和警惕。
專家認為,腎沒有必要刻意去補,平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如果真正有了腎臟病,靠補腎的保健品是沒有作用的,確診的腎臟病患者,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科學治療。目前腎臟病還是一種很難完全治癒的疾病,患者應把錢用在規範治療上,否則亂補亂治,白白浪費金錢,等病情嚴重送到醫院時,許多人卻因無錢而放棄治療。而對那些懷疑有性功能障礙的人,應先接受正規的男科檢查,不要把腎虛與性功能障礙劃等號,以免治病不成反添病,後悔莫及。
早預防勝於治療
腎臟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在腎臟病變早期或者不太嚴重的時候,病人大都沒什麼感覺,即使部分病人有腰酸、浮腫、食慾差等不適,也大都將其歸因於勞累、亞健康等,很少會聯想到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等出現了高血壓、貧血等腎功能不全症狀去就醫時,腎功能大多已基本喪失,發展到了中期或尿毒症階段。因此,定期體檢就顯得尤為重要。
傅淑霞教授表示,公眾一定要增強體檢意識,成年人應每年檢查一次尿常規和腎功能,如果尿常規檢查出尿蛋白、血肌酐升高等,就應引起重視,找專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慢性腎臟病的高危人群,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慢性腎臟病病人家屬,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血症等代謝性疾病病人,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肝炎、腫瘤、全身性感染、尿路結石、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病人,有急性腎衰竭史者,腎單位減少(單側腎或部分腎切除)者,無論有無症狀,均應每半年到一年去醫院檢查一次尿常規、腎功能和腎臟B超。
近年來,藥物引起的腎損害病例越來越多。容易引起腎損害的藥物包括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抗真菌藥二性黴素B、消炎鎮痛藥、抗腫瘤藥物和造影劑等。此外,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的腎毒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臨床上很多病人就是因為長期服用這類中藥而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因此患者不要亂吃藥,必須吃藥時,要徵求醫生的意見,保證合理、正確用藥,並在用藥過程中,密切監測藥物不良反應。
而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也成為造成腎臟疾病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如下具體要求:堅持低鹽、清淡飲食;平衡膳食,不暴飲暴食和吃過多的蛋白質食物增加腎臟負擔;適當多飲水,不憋尿;堅持體育鍛練,控制體重;避免感冒,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時,在醫生指導下採用抗生素徹底治療,防止鏈球菌感染誘發腎臟疾病,尤其是青少年更需要注意;戒菸,避免酗酒。只要採取上述措施,健康人群可以預防腎臟疾病,已發生腎病的患者則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和延緩終末期腎病及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