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主張天人合一,順應四時,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鄭宏足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四季更迭和人類臟腑有不同的對應關係,秋季所對應的人體髒像是肺,「肺主氣,司呼吸」,秋天溫度及濕氣的變化驟然,呼吸道疾病容易發生,且不易好轉。
而「肺主皮毛」,入秋後也容易發生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濕疹等皮膚的問題。
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說,大自然在秋天落葉,秋季養生,應以「養收」為原則,宜收不宜散,準備休養生息。例如《內經》指出,秋季應「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鄧正梁解釋,相較於夏日生意盎然,秋季應保持心志寧靜,注意呼吸調息,別過勞奔波。
另外,秋天也是憂鬱症好發時節,因為氣候逐漸乾燥、陽光日照減少,氣溫漸漸降低,外界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經常使人觸景生情,容易引發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易有淒涼、垂暮之感。鄧正梁建議,秋天更應培養樂觀情緒,保持情緒安定,可增加戶外活動,接近大自然或選擇一些令人愉悅的樂曲,保持心情開朗。
秋天日夜溫差大,人體新陳代謝機能易受影響而減弱,上呼吸道黏膜、皮膚表面水分也容易隨之蒸發流失,鄧正梁建議,皮膚保濕的功夫不可輕忽。為避免秋燥,多喝開水、豆漿、牛奶等流質飲料可養陰潤燥,也可多吃些蜂蜜、芝麻、冰糖等清補潤燥之品,潤燥是秋季飲食養生原則。
振興醫院營養師周育如建議,秋季飲食調養要多食用「潤肺益氣」的食物,例如白果、百合、梨子、柚子、金橘、蓮藕、杏仁、銀耳、枸杞、黃耆等,並應要提升免疫力,注意營養素攝取是否足夠。鄭宏足則說,麥冬、蓮子、白木耳等食材也可以多吃。
另外應避免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如大蒜、韭菜、蔥、姜、茴香、沙茶、咖哩、酒類等食物及調味品;羊肉爐、薑母鴨等燥熱、太過滋補的食物也不宜,以免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內經》提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鄧正梁解釋,早睡可順應陰精收藏,早起則順應陽氣舒展,可使肺氣得以宣肅,心平氣和,才不會把燥氣收入體內,引發疾病。希望這個秋天不是多事之秋,而是天涼好個秋。
「秋風起,蟹腳痒;菊花開,聞蟹來」,螃蟹入秋正肥,挑動許多饕客的心。螃蟹美味,但中醫提醒,螃蟹性寒,享用時宜蘸薑醋祛寒;蟹膏的膽固醇含量不低,建議慢性病患淺嘗,切勿貪食美味而過量。
雖然紅蟳、沙公及沙母等螃蟹人工養殖後,一年四季皆可上桌,但秋天還是螃蟹種類最多的季節。臺灣本地的花蟹、石蟳、俗名「三點仔」的三點蟹,加上來自江南水鄉的大閘蟹,蟹肉鮮甜、蟹膏肥腴,愛蟹老饕大呼過癮。
主治醫鄭宏足表示,蟹性寒,民間品蟹多搭配薑醋,即希望能夠去除蟹的寒性,也有人煮上一鍋薑茶,同樣也有祛寒的效果。內湖天明中醫院長鄧正梁指出,體質偏寒的人吃螃蟹宜注意適量,腸胃功能較差的人也不宜多吃。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周育如指出,蟹肉內含優良蛋白質,但蟹膏裡的膽固醇含量卻不低,血脂較高的慢性病患對蟹黃應有所節制;鄭宏足說,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痛風及糖尿病患也應注意食用份量。
螃蟹清蒸,最顯鮮甜,但想要去除螃蟹的寒性,除了蘸料,也可以在料理方式下工夫,周育如建議,可在烹調中加入酒、姜、蛋、洋蔥等。另外,臺灣民間常見的麻油紅蟳、麻油沙母,或南洋常見的辣椒螃蟹都是不錯的選擇。
秋天養生俗諺
★春捂秋凍
雖然秋天逐漸轉涼,衣被漸添加,不可一下加得過多,捂得太嚴,即便是晚秋,也要有意讓身體凍一凍,微寒的刺激可讓大腦警醒,增加皮膚血流量,身體耐寒能力增強。春捂是指春天氣候漸暖,但不可一下子穿得太少。
★天時雖熱,不可貪涼;瓜果雖美,不可多食
秋季,大量瓜果上市,但部分性偏寒涼,食用應有所節制,特別是老年人腸胃功能較弱,多食會損害陽氣,引起腹瀉、嘔吐等。
来源:聯合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