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主持主編完成了一本高中歷史課本。經過3年試用後,2006年9月1日起,作為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在全市中學校投入使用。由於這套歷史教材,摒棄了過去舊教材中,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歌功頌德式的吹捧,同時也大量地減少了對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的宣染頌揚。而代之以更加客觀,理性的介紹諸如華盛頓、比爾•蓋茨這樣真正傑出的人物。同時還加入了對摩根銀行、紐約證交所這樣一些有知識性與可讀性的內容,因而受到上海市廣大師生的喜愛與歡迎。一時被媒體譽為「醞釀八年的進步」。應該說這是我國教材改革工作中取得的一項可喜的成就。
然而中國的事情,正如以前有人說過的那樣:哪怕搬動一張棹子,也可能要流血。此語雖有些誇張,調侃的味道,卻也一語道破了中國守舊勢力的頑固與「強大」。
2006 年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在《社會科學情況反映》上率先發難,這篇七人聯合暑名的文章,指責這套頗受歡迎的歷史教材是「編撰者思想混亂,使該教科書既脫離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也脫離中國歷史學發展的實際,‘淡化意識形態’,‘非意識形態化’的表現比比皆是」。甚至更說這套教科書是什麼離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只講現象不講本質——在政冶方向,理論方向,學術方向上,都存在嚴重錯誤」。
人們不難看出,這幾位官方的御用學者,一副武斷專橫,棍帽齊飛,蠻不講理的樣兒,不得不令人想起當年紅衛兵的八面威風,和姚文元的刀筆功力。說穿了,他們注重的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意識形態」的「強化」,是「政冶方向」的「正確」。一句話,就是歷史要為他們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需要服務。因而中國的歷史,必須是一部「階級鬥爭史」,豈能「淡化」?毛澤東必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導師和紅太陽,豈能「削弱」?至於什麼華盛頓呀,比爾•蓋茨呀,那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不宜登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科書的「大雅」之堂,把他們請上來,豈不是「只講現象不講本質」?豈不大大背離「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了嗎?可憐!就是這樣一群還長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腦袋瓜的人,在那裡痴人說夢般,橫挑鼻子豎挑眼的評價這套頗受歡迎的優秀的歷史教科書。——這大概就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教育悲劇吧!
當然,如果只是評論一番,大家還可平等商榷,那也沒什麼。然而可怕的是「輿論」先行,權力便隨後而至。2007年5月上旬上海市教委突然決定:從今年9月1日起,立即在全市中學停止使用這套歷史教材。這不禁使人想起了」言出法隨」這句成語。原來那幾個人的文章並不是什麼「情況反映」,而是「禁書檄文」。也由此可見他們非同尋常的官方背景。可是卻苦了讀書的孩子。開學在即,一套教材,豈是可以信手拈來,一蹴而就的事嗎?即便是以 「大躍進」的速度趕製而成,我看這樣的教材,除了合符左老兄的意識形態,和政治上的要求外,對增長孩子有用的歷史知識,只能是弊大於利。繼續以一些精美的謊言哄哄孩子罷了。這樣誤人子弟,你們於心無愧嗎?
我們都是由孩子長大的。現在回想當年,我們讀的那些歷史教科書,其中只為「意識形態」 和政治的「需要」 而編造的謊言,真是舉不勝舉:什麼蔣介石消極抗日,賣國反共,什麼美帝發動侵朝戰爭,什麼十月革命如何偉大,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優越,甚至對暴君斯大林也是極盡吹捧之能事,什麼萬惡的舊社會如何暗無天日,地主如何兇惡殘暴,什麼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如何窮困,什麼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等待中國人民去解放他們……等等,等等,真是林林總總,「美」不勝收(「美」字應讀作「假」——筆者注)。我的一位朋友以前就在擔任歷史課教師,他說他在講台上,講到上面我說的那些內容時,下面的學生就像在聽侯寶林的相聲一樣不時發出笑聲。他說有時他自己都忍不住想笑,但為了自已和一家人要吃飯,他只好道貌岸然地把「講經說法」進行到底。有一次他甚至對學生說:「我是照書本上怎麼寫的我就怎麼講,錯了有人負責,信不信由你」。不知那些在《社會科學情況反映》中慷慨陳詞的「學者」先生們,對此有何感想?
我們對某些日本文人在日本的教科書中篡改歷史感到憤怒,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為什麼我們自已卻對一套醞釀了八年,才剛有了可喜進步、剛說了一些真話的歷史教材,在其僅僅誕生一年,便將其扼殺於「萌芽狀態」,令其夭拆於襁褓之中。如此 「五十步笑百步」 ,甚至是「以百步笑百步」 的精彩表演,難道上海市教委當局,就不怕那些「日本鬼子」稱讚你們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麼?
2007 年9月完稿(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觀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