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洋的一個漢字

發表:2007-09-03 23: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往前追溯一些日子,2007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題是「摔了一跤」(看圖作文)。我注意到,「摔了一跤」這個作文題目東北三省沒有選用,如果他們選用的話, 他們會說「ka了一跤 」,寫出來應該是「卡了一跤」而不是「摔了一跤」,因為摔了一跤,多半是因為被卡了。但如果寫出來「卡了一跤」讓其他省份的人念,那就會五花八門了,因為 「卡」字的讀音可不簡單,且不說各地方言,就是普通話裡面也有兩個讀音:kǎ(咖的三聲)和qiǎ(掐的三聲)。


    到底「卡」字什麼情況下讀kǎ,什麼時候讀qiǎ?一般說來,凡是與英語詞card(卡片)對應的意義或者外語詞的譯音,就發kǎ的音,除此之外其他的場 合就發qiǎ音。舉例來說,「聖誕卡」、「信用卡」這種舶來品中的「卡」字當然是念kǎ,「卡路里」、「卡賓槍」、「卡爾·馬克思」這樣的外國名詞、人名 譯音,也發kǎ的音;而凡是與卡片無關的「關卡」、「卡殼」之類的詞彙就發qiǎ的音。換句話說,發kǎ音的「卡」字是外語,而發qiǎ的「卡」字是國 粹。

    「卡」字在漢語中出現很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沒有這個字,唐詩宋詞中也沒有這個字,直到明代《篇海類編》才見「卡」字,音「直甲切」,很接近 qiǎ。從字型來看,是個會意字,上不去下不來的卡住了。康熙字典收入了「卡」字,「楚屬關隘地方設兵立塘謂之守卡」。從清朝學人鈕琇《觚剩.粵觚上.語 字之異》(成書與1700年)一文中,我發現這個「卡」字當時很不常見,被認為是個粵語中的「俗字」。鈕琇在談到「廣東語言文字之奇異」時寫道:「粵語少 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妳,謂子曰崽,子女未生曰孻,衣一襲曰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其字之 隨俗自選者,如安坐之為(上大下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上不下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岩洞為(上石下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 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汊。」請注意這最後一句「路之險隘為卡,音汊」,這個「汊」字普通話 中讀音為chà,指河流的分岔。

古代漢字中沒有「卡」字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歷史上輸入了大量漢字的日本人沒有從中國學到這個「卡」字。中國人說「關卡」,日本人說「関所」。日語中有一 個自造「漢字」「峠」(とうげ,tougai),一般解釋為「山頂」,但是其最初的意義應該是指上山下山分道的山嶺。英文中card所指的那種東西一般來 說是又薄又小又硬的長方型體,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日本都是不存在的,那時的「名刺」、「帖子」多半是寫在布帛、宣紙上,又厚又大又軟,與card完全對 不上號。所以翻譯card找不到對應的漢字詞,不得不用音譯。日本人翻譯card的辦法是用片假名音譯為カード(kado),而中國人則採用了漢字來音 譯。

    19世紀在上海編輯《英字指南》的楊勛在《別琴竹枝詞》100首連載於同治十二年二月的《申報》上,「別琴」就是pidgin的中文音譯,現在維基百科上 翻譯為「皮欽」,指洋涇浜英語。《別琴竹枝詞》的第36首寫道:「小車名片總稱揩,灰二車輪沙四鞋。買得塵帚勃臘喜,照牌新做煞因排」。這段順口溜中有7 個洋涇浜英語單詞:小車、名片總稱「揩」,「揩」就是car或者card;「灰二」就是wheel(車輪),「沙四」就是shoes(鞋);勃臘喜就是 brush(塵帚),而「煞因排」應該是sign-board。請注意car、card都被翻譯為「揩」,沒有用「卡」字。中華書局1935年重印的《中 華大字典》(初版於1915年),「卡」字那時還沒有收入外語譯音kǎ,只有兩個這麼兩個讀音:(1)從納切,音雜,指兵卡、稅卡;(2)楚嫁切,音汊, 見《觚騰》。這樣看來,「卡」字在明代前後才進入漢語,或音「雜」,或音「汊」,路之險隘為「卡」,屬於一個生僻的地方俗字。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是個偏僻 字,才用來翻譯鬼佬的話,比如首任英國香港港總督,被廣東人翻譯為「臆甸乍」。 「卡」被選用來翻譯英語car和card應該是是20世紀30年代前後的事情。用「卡」來表示car的音還勉強,翻譯card不是少了一個d的音嗎?詞尾 的輔音不念出來,這是中國南方人(波及到東南亞)說英語的一個常見現象。種種跡象標明,把card翻譯為「卡」是中國南方人所為,此後「卡」字以表示關隘 的俗字和表示card的洋字雙重身份的逐步北上,「卡」字也就有了含義不同的qiǎ 、kǎ兩種讀音。

近年來,雖然卡介苗、卡車、卡賓槍、卡爾已經很少提及,但信用卡、積分卡、貴賓卡、優惠卡、IP卡、手機卡、公交卡等等甚囂塵上,上班還要在會社「卡一 下」,外加卡通、卡拉OK、奧斯卡,讀書還有卡夫卡,因此發音為kǎ的外來語「卡」字大有取代那個不上不下、發音為qiǎ的國粹「卡」字的趨勢。比如「哨 卡」、「關卡」這些詞中的「卡」字,現在很多中國人都習慣成自然地發kǎ,而不是標準的qiǎ。前些天中央電視臺報導大陸居民赴臺的消息,我聽見主持人問 嘉賓:「大陸赴臺旅遊到底kǎ在那裡?」據說國家語委已經有意考慮將「卡」字的發音統一規範為kǎ,如果真有這一天,那麼「卡」字就完成了從一個廣東俗字 演變為史上最洋漢字的過程。

    不過,令我疑惑的是,在全國人民都成為「卡奴」的時候,一貫引領時尚新潮流的香港人還有一些廣東人卻不再使用「卡」這個字了。不信您去香港翻翻當地報紙, 香港人買東西從不「刷卡」,而係好多時用「信用咭」的啦。我這裡香港的讀者不多,哪位廣東網友幫助解釋一下左個「咭」字怎麼唸的啦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