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農曆)七月初七「牛郎會織女」的故事,據說在殷商有文字之前,就已成形了。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對天象非常留意,七月初,「月亮」早早下了山,夜晚乘涼,一眼就看見頭頂上最亮的織女星,下面橫貫一條南北向的銀河,右下方銀河東南岸是稍為暗一點的牽牛星,他的上下伴著兩顆連成一線的小星星。
銀河近天頂,看得最為分明,牛女之間的銀河,正好有一片陰暗的「星塵」,像一條跨河橋,所以編織出這牛女在七夕藉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
杜牧《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扑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坐著要仰起頭來才能看個真切,所以有人把這末句作謎面來猜亞洲大城地名──仰光。
織女左下東方有一顆在銀河裡很明亮的天鵝座α星(星座裡,以亮度大小排成希臘字母的α、β、γ……順序)。牛、女 、天鵝α叫作夏天三角Summer triangle,望北看就是北斗七星。今年七夕(陽曆八月十九日),南方樹梢上有個更明亮的「星星」,是我們太陽系的木星。前一個星期的八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天亮之前是英仙座perseus流星雨大量出現的時間,所以七夕還可能有劃空而過的流星來湊熱鬧。
自從愛迪生發明電燈以來,都市裡燈火通明,而戶外照明設施,重點應是照亮地面,但多數燈光很浪費地有將近百分之七十溢到天上去,所以城市燈光使得夜晚天空不再黑暗,有一層白茫茫的泛光。大都市及周圍一百公里內的人,已經沒有福氣看到銀河橫貫天際的美景。除非到偏遠的鄉間或乘船到大海當中,才能再見銀河的原貌,大家現在只能看看天文照片或錄像帶,來完成古人一樣的綺思遐想了。
目前常用的戶外照明裝置,都是很耗電的,如果裝上優良燈罩,把光線集中於照明地面,就可以只用四分之一的電源而達到同樣的效果。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土桑Tucson城,隔鄰是「國家天文臺」,於是市府立法規定,戶外用燈必需用Complete cut-off 的燈罩,以減低溢光,有助天文觀測。
二次大戰前,當時世界最大的望遠鏡,設於洛杉磯城外的Mount Wilson,它最好的「天文照片」,是在大戰期間,洛城為防空襲而熄燈時所拍攝的!
織女星洋名Vega,原自阿拉伯文,意為「墜落兀鷹」,牽牛星為Altair,阿文原意為「星星」,天鵝座α(cygnus α)洋名Deneb,阿文原意為天鵝尾。
不同文化的星名大不相同,西洋星名多用阿拉伯文,乃因希臘──羅馬文化在中古黑暗時期在歐洲沒有延續,而卻留傳在回教世界中發揚光大,歐洲文藝復興才傳回來,其天文名詞由一批在回教世界中被容忍而延綿的猶太人譯成拉丁文,所以天文學有許多阿拉伯字,上述星名即是,還有如天頂zenith,方位azimuth……等等。
由現代天文測量已知,織女星呈藍色,比我們的太陽亮五十二倍,距太陽系二十六光年遠,我們與她以每秒十九公里之速度而靠近。去年也才測得,織女星的自轉軸對著我們,好像是向下看一粒垂直自轉的珠子,所以她看來光線強弱永遠固定,不像有些星球我們從赤道面看它,光源有自轉週期性的變化。
牛郎跟我們相距十七光年,跟太陽一般亮,所以事實上牛女兩星相距甚遠,七夕一夜,不可能相會,說來還有點煞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