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大陸通貨膨脹持續上漲,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達5.6%。圖為2007年8月14日重慶市兩婦女在挑選蔬菜。(Getty Images)
2007年以來,漲價的消息從未間斷地刺激著中國公眾的神經,一場大範圍的物價,尤其是民生物價上漲席捲中國,速度驚人。除了房價大幅上漲外,煤丶電丶氣丶水等幾乎所有消費品都在漲價,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豬肉丶食用油等商品價格也在加快上漲。國家統計局7月19日公布的數據已經確認了國內的通貨膨脹狀況。今年上半年,作為通貨膨脹重要指標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已連續28個月走高,突破警戒線數月,其中6月份CPI漲幅達4.4%。
三次通貨膨脹的比較
有國內外專家分析,這次通貨膨脹與1989年、1993年的不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官方以增加貨幣供應進行投資,1988年6月間推出激進的價格改革導致物價急劇上漲, 8月間全國範圍內出現銀行擠兌風潮和商店搶購風潮,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8.5%。1992年,鄧小平南巡丶新政策出臺後,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導致第二次通貨膨脹的全面爆發。
這第三次的通貨膨脹,專家們把其歸因於中國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中國出口額中的將近60%是由外國投資的企業生產,因此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從中國出口型經濟有限的地理範圍看,中國大約3/4的出口產生於大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渤海灣地區等佔中國陸地 3%左右的面積,這樣一個地域安排導致了中國的地區差距不斷擴大。
除此之外,社會轉型緩慢,尤其是貧富差距嚴重,公共產品短缺,不計成本、不計環境破壞、不管弱勢群體利益的發展模式也加劇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
政府的應對策路
官方希望通過宏觀調控為過熱的投資降溫,自8月15日將利息稅稅率由現行的20%調減為5%,即最新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在考慮利息稅變化後實際從2.66%上升至3.16%。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在第二季度上升了1.6%。但是,由此引起的投資增長放慢可能使進口下降,從而使中國的貿易順差進一步增加,加劇中國經濟的外部不平衡性。巨額順差將進一步導致國內信貸和貨幣供應量的快速上升,使緊縮貨幣政策難以實施。
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稱,這次通貨膨脹已經開始失控。2006年6月,中國通脹為1.5%,而一年後上升至4.4%。食品漲價是拉升通脹的最大動力。在一年中通貨膨脹中的70%來自食品。這個趨勢不僅會繼續,而且會進一步惡化。陶冬估計,CPI通脹會在明年年中達到6.5%,如果天公不做美或石油丶材料進一步漲價,甚至可能衝上8%。分析進一步指出,截至7月29日,大陸生產秋糧的11億農田地中,接近1/4遭受旱災或澇災的衝擊。秋糧減產已成定局,糧價的上漲必然帶動新一輪的漲風。
食品漲價的深層原因
對於這第三次的通脹,經濟學家郎咸平的話也許是最好的解釋:「據我的觀察與研究,糧油等牽涉基本民生的支出通脹的深層原因,乃是內地腐敗勢力的大量存在。腐敗勢力為牟求私利而不擇手段用公帑投資,導致經濟畸形過熱,使國家經濟出現結構性危機,最終令全體人民不得不每吃一餐都要多付百分之十幾的支出來為腐敗買單。」
(看中國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