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李商隱的當代知己是王蒙,那麼,張愛玲的當代知己無疑就是陳子善。位於南京清涼山的鳳凰崇文書院首次開門迎客,主辦方邀請了這位當前中國研究張愛玲的權威學者,給南京讀者介紹了張愛玲的種種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不斷有佚文被發現
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很多作家都有大量文章散失,未被收入文集,張愛玲也不例外。作為張愛玲的研究者,陳子善也發現了張愛玲的大量佚文,「1987年,我在編《周作人集外文》的時候,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在一份上世紀50年代初在上海出版的市民報紙《亦報》上,偶然發現張愛玲的一個中篇《小艾》,以梁京的筆名發表,我是從小說的風格判斷這是張的作品,但是這部小說連她本人都從未提起過,文學界自然也不知道。我為此寫了一篇名為《張愛玲創作中篇小說《小艾》的背景》的文章,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轉給了香港《明報月刊》,沒想到刊登之後引起所謂的‘張愛玲震撼’。」正巧陳先生手邊有一本藏書家薛冰帶來要求其題字的舊作《文人事》,裡面收錄了這篇論文,讓記者有幸目睹了這篇引發「張愛玲熱」的文章。陳子善教授介紹,張愛玲散佚在上海報章雜誌上的小說不少。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起,海內外「張學」研究者就致力於發掘張愛玲未曾編輯的各類作品,特別是小說,至今仍未間斷。今年3月份,陳子善的一名研究生還在上世紀40年代的報紙上發現了張愛玲的小說《天地人》,但是,新佚文存在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她曾長期被誤讀
「在抗日戰爭後期的1944、1945短短兩年,她的作品經歷了從出版到流行,再被大眾遺忘乾淨的全過程。」陳子善說,「其實她在20世紀40年代成名以後,她的作品包括她本人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抗戰勝利後,很多人認為她是文化漢奸,但是她同時卻是上海文藝家協會的成員,這個組織的很多成員都在清查文化漢奸和落水文人的機構任職,如果張在抗戰中落水,肯定會被這個組織所排斥,更不會讓她加入了。因此,長期以來對她的誤讀是很不公正的。」
最遺憾未能見張愛玲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開始,陳子善已經和張愛玲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但是他卻從未和張愛玲謀面,也沒有和張有過信息交流,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我手上甚至連她的簽名作品都沒有,在她去世前幾年,我曾經和她的親戚聯繫過,想得到她的簽名作品,他們把我的話轉達給了張愛玲,但是我最後收到的只是臺灣出版的一些作品,據出版社說,也是遵照她的要求,直接寄給我的。」
張愛玲曾想給張學良立傳
張愛玲是個很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寫小說成名之前,她有一次給報刊投了一篇漫畫被選用,得到了5塊大洋的稿酬,這在當時無疑是很可觀的數字,她馬上就給自己買了一大堆化妝品,而在她為數不多的遺物中,衣服佔了很大一部分。「在她的英文手稿中,發現了一份名為《少帥》的未完成作品,這是她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寫作的關於張學良的人物傳記,她為了寫作這本書,特地去了臺灣一趟,想求見張學良,但是由於當時的政治原因,她未能如願,否則,她會給我們留下一部很好的人物傳記。」
她的影響不可忽視
直到今天,張愛玲在文壇的影響力都不可忽視。「很多作家,尤其是港臺作家,作品中都有張愛玲的影子,其中不乏一些大家,包括我在編董橋和蔡瀾的文集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文章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張的影響。蘇童等人早期的作品中也有張愛玲作品的痕跡。這都充分說明瞭,張愛玲對於文壇的影響,將是長時間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