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6-20 21:28:26作者:
對於美國的印象,總是和好萊塢、NBA、伊拉克戰爭、超級大國等聯繫在一起,今年4月的美國之行,對美國的幾個細節有了一點思考。或許,這些細節就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之一,至少,有些值得效仿之處。
小費VS義工:究竟是自私還是無私
曾經一度執拗地認為,美國是個典型的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的社會,和朋友聊起來也常說「在美國只要你有錢一切都好」,這一看法源於躲不掉的小費制度。
小費可謂無孔不入。在賓館,每天出門時要記得放一個美元在枕頭上,算是給收拾房間的服務員的報償;拿著餐券去吃賓館提供的早餐,可別想當然地認為可以不用掏腰包,服務員給你慇勤地斟滿咖啡,你就要掏出一美元或兩美元放到桌上;中午吃大餐,可別光顧了看飯菜是否便宜而忘記15%到20%的小費,如果你們一桌超過6人,對不起,小費直接算到賬單裡,想少付都不成;下午打車去看朋友,給司機的小費也要車費的15%到20%;第二天早晨結賬走人,賓館服務員幫你扛行李,沒錯,也需要小費。
小費,就是一點小錢,可天長日久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陪同我們的美國國務院官員千叮嚀萬囑咐:「你們來美國,是你們自己國家的大使,要記得給小費,否則會損害你們國家的形象。」
小費顯示美國的拜金主義、金錢至上,但我的這一斬釘截鐵的結論碰到美國的義工時竟然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前,幾位戴著黃色帽子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攀談時得知,他們退休後來到這裡做義務講解員,不拿工資,不拿補貼,還要自己搭車上班。在佛羅里達的坦帕市觀看一場百老匯歌劇時,發現檢票的都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一問才知道也是義工。在明尼蘇達,我們應邀到當地居民家做客,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主人告訴我們,他向佛羅里達國際交流中心申請,得到了批准才招待我們,當然,他請我們吃飯也是「義務工作」。
我們這次記者交流項目,由美國國務院組織、教育發展學院(AED)負責具體安排,地方的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予以配合。我們最初只是拿到了華盛頓的行程安排,抵達各地後才能拿到當地的行程安排,最後項目總結時有記者對此表示不滿,教育發展學院的肖恩·戴維斯無奈地說:「各地接待我們的都是志願者,屬於義務工作,我們不支付報酬,因此也不好過早地催促他們。」
看,又是義工,難怪有人誇張地告訴我,如果美國的所有義工都不幹活,這個社會將坍塌掉一半。聽了這話我想,小費和義工,到底是怎麼樣的矛盾和聯繫?顯示了美國人什麼樣的民族性格?
在美國加州生活多年的吳瑞卿女士的話讓我有所感悟。她解釋說,美國賓館、飯店的服務員收入很低,要靠小費才得以生存。美國各界對於小費文化也有爭議,有人主張增加服務人員的最低工資,取消小費,也有人認為小費是和服務質量掛鉤的,反對整齊劃一地漲工資。聽她這麼說我恍然大悟,所謂小費,不是金錢至上,而是財富流動的一種形式,對弱勢群體的變相支持。小費和義工一樣,都是對社會的付出與回報。
免費教育:鼓勵移民還是反對移民
佛羅里達的陽光晒得人慵懶乏力,可當一幫來自亞洲的記者走進西爾布魯縣的一所教會學校時,還是饒有興致地問這問那。
這所2001年成立的學校,離不開教會的努力。教會有塊空地,政府要辦教育,因而雙方一拍即合。政府出資並派老師、教會協助運營的特殊學校得以成立。縣裡的農場每年招收大量「農民工」,農忙時來幹活,農閑時或回到老家,或無事可幹。這下好了,他們的子女可以就近免費入學,可算得上是一個大好消息。跑到美國淘金的移民子女也是學校的免費教育對象。學校裡的孩子「五顏六色」,來自四面八方,說起英語來也味道迥異。在這裡接受了基本的教育,他們可以和美國當地的孩子一樣上小學,國家還有幫助高中畢業的優待政策,這樣長大成人後可以成為合格的勞動力,至少不是文盲。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沒有什麼新奇,畢竟義務教育在發達國家實行已久。這所學校的特殊之處在於,附近的適齡兒童均可入學,非法移民子女也不例外。嚴格地說,教會出面辦這所學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非法移民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和教會做法類似的是公立醫院,根據政府規定,任何人,即使是非法移民,生病後被送到醫院也要立即救治,不能收取押金,國家有一筆專門的資金用於此。
於是乎,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被提了出來:這些非法移民的子女在本國也未必能受到這樣的免費教育,你這不是在鼓勵非法移民嗎?
帶領我們參觀的琳塔斯女士的回答並沒有清晰地解決這個矛盾,但從某個角度道出了這麼做的道理——可以說是在鼓勵非法移民,可無論如何,我們要讓小孩子有學上。「我本人就是墨西哥移民的後代。」她說。
和諧還是暴力:警察竟然沒開過槍
在美國的日子,恰逢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案,媒體新聞鋪天蓋地全是這個悲劇性事件。我們每到一處,也多多少少會談及此事。偶爾翻閱國內媒體關於槍擊案的報導,發現有下列說法的存在:美國校園槍擊案的發生有兩大原因,一是美國槍支氾濫,二是青少年崇尚暴力,動輒拔槍相向。
美國槍支氾濫的確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可說青少年「動輒拔槍相向」,這就過了。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殺人凶手有嚴重的「精神問題」,並非普遍現象,他不能代表少數民族的狀態,更不能代表美國青少年的普遍狀態。
其實,認為美國槍聲陣陣的大有人在,這樣的印象或許來自好萊塢大片的槍戰、打鬥,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胖胖的斯巴諾已經干了22年的警察,目前擔任佛羅里達州西爾布魯縣警察局副局長。「你當警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什麼事?」我問。
「這得讓我想想,對了,十幾年前,我接到報警電話,趕到現場發現,一個女人打死了自己的孩子,又害怕又痛苦,打算自殺呢!」他回答說。
「那麼,你最害怕的是什麼事呢?」
「最害怕的,就是有一次我開車在街上,有一輛車從後面追上來衝我開槍,我差點兒沒命了。後來,我們抓住了那個人,發現他有精神病。」斯巴諾笑著說,「我當警察22年了,還沒開過槍呢!」他補充道。
狗能當市長:尊重制度勝過個人主義
我在美國遇到的最為吃驚的事,莫過於陪同翻譯吳瑞卿女士講的「狗市長」的故事。她說,她家的一座城市競選市長,一隻狗被選中當了市長。
對此我不敢輕信,於是多方查資料,發現下面這條消息似乎就是她所說的「狗市長故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一隻名叫「法雷」的12歲寵物狗成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聖費爾南多小城鎮3名競選榮譽市長的候選人之一。候選人之一沃爾岡·舒文伯格的競選經理詹姆斯·索勒說:「有關規定顯然不允許狗當名譽市長。」但法官辦公室官員則表示,「法雷」宣布參選雖然是項古怪的舉動,但卻合法。這種名譽市長並沒有實權,只是出席主持商會的剪綵儀式等活動。
另外,狗、驢、山羊當選榮譽市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有發生。儘管比市長多了「榮譽」兩字,並非正式市長,但狗和人同臺競爭看上去還是顯得有些滑稽。我覺得,「狗市長故事」值得關注的不在於他是狗還是貓,而是在於即便狗當選了市長,也依法獲得認可,不能賴賬。
這就是美國尊重制度、尊重規則的傳統,它在各個方面有所體現。在機場,乘客拿著大包小包接受安檢,要把鞋子脫掉,如果帶了手提電腦,必須要從包裡拿出來,厚外套當然也要脫下來檢查。在美國幾個城市間跑來跑去,發現大家都適應了這套繁瑣的程序,靜靜地排隊,沒有多少抱怨之語。有不滿,可以,美國國土安全部成立之初,各界就安全和自由的關係展開激烈辯論,最終安全問題佔據上風,美國人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要犧牲掉部分自由;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需要遵守已經成型的規定。
這也算「集體主義」吧,我想。在文化比較的教科書裡,學者們總喜歡說中國人是集體主義,美國人信奉個人主義。可我的觀察不是這樣,美國人更重視集體,有一套制度約束著他們尊重集體作出的決定。佛羅里達的清水市要修建機場,需要拆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反對有人讚同,吵得不亦樂乎。那怎麼辦?開聽證會吧。聽證會的要點在於它是「公開的」,各方激烈辯論,最後投票決定。由於採取決定前做到了公開,各方都有參與,因而最後往往能達成妥協,人人參與作出的決定也易於執行。這裡,每個人都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每個人都在制度的約束下表達了自己。制度、集體和個人的妥協實現了共贏的結果。
小費VS義工:究竟是自私還是無私
曾經一度執拗地認為,美國是個典型的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的社會,和朋友聊起來也常說「在美國只要你有錢一切都好」,這一看法源於躲不掉的小費制度。
小費可謂無孔不入。在賓館,每天出門時要記得放一個美元在枕頭上,算是給收拾房間的服務員的報償;拿著餐券去吃賓館提供的早餐,可別想當然地認為可以不用掏腰包,服務員給你慇勤地斟滿咖啡,你就要掏出一美元或兩美元放到桌上;中午吃大餐,可別光顧了看飯菜是否便宜而忘記15%到20%的小費,如果你們一桌超過6人,對不起,小費直接算到賬單裡,想少付都不成;下午打車去看朋友,給司機的小費也要車費的15%到20%;第二天早晨結賬走人,賓館服務員幫你扛行李,沒錯,也需要小費。
小費,就是一點小錢,可天長日久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陪同我們的美國國務院官員千叮嚀萬囑咐:「你們來美國,是你們自己國家的大使,要記得給小費,否則會損害你們國家的形象。」
小費顯示美國的拜金主義、金錢至上,但我的這一斬釘截鐵的結論碰到美國的義工時竟然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前,幾位戴著黃色帽子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攀談時得知,他們退休後來到這裡做義務講解員,不拿工資,不拿補貼,還要自己搭車上班。在佛羅里達的坦帕市觀看一場百老匯歌劇時,發現檢票的都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一問才知道也是義工。在明尼蘇達,我們應邀到當地居民家做客,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主人告訴我們,他向佛羅里達國際交流中心申請,得到了批准才招待我們,當然,他請我們吃飯也是「義務工作」。
我們這次記者交流項目,由美國國務院組織、教育發展學院(AED)負責具體安排,地方的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予以配合。我們最初只是拿到了華盛頓的行程安排,抵達各地後才能拿到當地的行程安排,最後項目總結時有記者對此表示不滿,教育發展學院的肖恩·戴維斯無奈地說:「各地接待我們的都是志願者,屬於義務工作,我們不支付報酬,因此也不好過早地催促他們。」
看,又是義工,難怪有人誇張地告訴我,如果美國的所有義工都不幹活,這個社會將坍塌掉一半。聽了這話我想,小費和義工,到底是怎麼樣的矛盾和聯繫?顯示了美國人什麼樣的民族性格?
在美國加州生活多年的吳瑞卿女士的話讓我有所感悟。她解釋說,美國賓館、飯店的服務員收入很低,要靠小費才得以生存。美國各界對於小費文化也有爭議,有人主張增加服務人員的最低工資,取消小費,也有人認為小費是和服務質量掛鉤的,反對整齊劃一地漲工資。聽她這麼說我恍然大悟,所謂小費,不是金錢至上,而是財富流動的一種形式,對弱勢群體的變相支持。小費和義工一樣,都是對社會的付出與回報。
免費教育:鼓勵移民還是反對移民
佛羅里達的陽光晒得人慵懶乏力,可當一幫來自亞洲的記者走進西爾布魯縣的一所教會學校時,還是饒有興致地問這問那。
這所2001年成立的學校,離不開教會的努力。教會有塊空地,政府要辦教育,因而雙方一拍即合。政府出資並派老師、教會協助運營的特殊學校得以成立。縣裡的農場每年招收大量「農民工」,農忙時來幹活,農閑時或回到老家,或無事可幹。這下好了,他們的子女可以就近免費入學,可算得上是一個大好消息。跑到美國淘金的移民子女也是學校的免費教育對象。學校裡的孩子「五顏六色」,來自四面八方,說起英語來也味道迥異。在這裡接受了基本的教育,他們可以和美國當地的孩子一樣上小學,國家還有幫助高中畢業的優待政策,這樣長大成人後可以成為合格的勞動力,至少不是文盲。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沒有什麼新奇,畢竟義務教育在發達國家實行已久。這所學校的特殊之處在於,附近的適齡兒童均可入學,非法移民子女也不例外。嚴格地說,教會出面辦這所學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非法移民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和教會做法類似的是公立醫院,根據政府規定,任何人,即使是非法移民,生病後被送到醫院也要立即救治,不能收取押金,國家有一筆專門的資金用於此。
於是乎,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被提了出來:這些非法移民的子女在本國也未必能受到這樣的免費教育,你這不是在鼓勵非法移民嗎?
帶領我們參觀的琳塔斯女士的回答並沒有清晰地解決這個矛盾,但從某個角度道出了這麼做的道理——可以說是在鼓勵非法移民,可無論如何,我們要讓小孩子有學上。「我本人就是墨西哥移民的後代。」她說。
和諧還是暴力:警察竟然沒開過槍
在美國的日子,恰逢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案,媒體新聞鋪天蓋地全是這個悲劇性事件。我們每到一處,也多多少少會談及此事。偶爾翻閱國內媒體關於槍擊案的報導,發現有下列說法的存在:美國校園槍擊案的發生有兩大原因,一是美國槍支氾濫,二是青少年崇尚暴力,動輒拔槍相向。
美國槍支氾濫的確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可說青少年「動輒拔槍相向」,這就過了。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殺人凶手有嚴重的「精神問題」,並非普遍現象,他不能代表少數民族的狀態,更不能代表美國青少年的普遍狀態。
其實,認為美國槍聲陣陣的大有人在,這樣的印象或許來自好萊塢大片的槍戰、打鬥,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胖胖的斯巴諾已經干了22年的警察,目前擔任佛羅里達州西爾布魯縣警察局副局長。「你當警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什麼事?」我問。
「這得讓我想想,對了,十幾年前,我接到報警電話,趕到現場發現,一個女人打死了自己的孩子,又害怕又痛苦,打算自殺呢!」他回答說。
「那麼,你最害怕的是什麼事呢?」
「最害怕的,就是有一次我開車在街上,有一輛車從後面追上來衝我開槍,我差點兒沒命了。後來,我們抓住了那個人,發現他有精神病。」斯巴諾笑著說,「我當警察22年了,還沒開過槍呢!」他補充道。
狗能當市長:尊重制度勝過個人主義
我在美國遇到的最為吃驚的事,莫過於陪同翻譯吳瑞卿女士講的「狗市長」的故事。她說,她家的一座城市競選市長,一隻狗被選中當了市長。
對此我不敢輕信,於是多方查資料,發現下面這條消息似乎就是她所說的「狗市長故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一隻名叫「法雷」的12歲寵物狗成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聖費爾南多小城鎮3名競選榮譽市長的候選人之一。候選人之一沃爾岡·舒文伯格的競選經理詹姆斯·索勒說:「有關規定顯然不允許狗當名譽市長。」但法官辦公室官員則表示,「法雷」宣布參選雖然是項古怪的舉動,但卻合法。這種名譽市長並沒有實權,只是出席主持商會的剪綵儀式等活動。
另外,狗、驢、山羊當選榮譽市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有發生。儘管比市長多了「榮譽」兩字,並非正式市長,但狗和人同臺競爭看上去還是顯得有些滑稽。我覺得,「狗市長故事」值得關注的不在於他是狗還是貓,而是在於即便狗當選了市長,也依法獲得認可,不能賴賬。
這就是美國尊重制度、尊重規則的傳統,它在各個方面有所體現。在機場,乘客拿著大包小包接受安檢,要把鞋子脫掉,如果帶了手提電腦,必須要從包裡拿出來,厚外套當然也要脫下來檢查。在美國幾個城市間跑來跑去,發現大家都適應了這套繁瑣的程序,靜靜地排隊,沒有多少抱怨之語。有不滿,可以,美國國土安全部成立之初,各界就安全和自由的關係展開激烈辯論,最終安全問題佔據上風,美國人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要犧牲掉部分自由;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需要遵守已經成型的規定。
這也算「集體主義」吧,我想。在文化比較的教科書裡,學者們總喜歡說中國人是集體主義,美國人信奉個人主義。可我的觀察不是這樣,美國人更重視集體,有一套制度約束著他們尊重集體作出的決定。佛羅里達的清水市要修建機場,需要拆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反對有人讚同,吵得不亦樂乎。那怎麼辦?開聽證會吧。聽證會的要點在於它是「公開的」,各方激烈辯論,最後投票決定。由於採取決定前做到了公開,各方都有參與,因而最後往往能達成妥協,人人參與作出的決定也易於執行。這裡,每個人都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每個人都在制度的約束下表達了自己。制度、集體和個人的妥協實現了共贏的結果。